编辑推荐:
为解决HIV疫苗研发中非复制载体免疫原性不足的难题,中国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采用DNA初免-复制型天坛痘苗病毒(rTV)加强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案安全性良好,可诱导gp120特异性IgG抗体和多功能CD4+ T细胞反应,为复制型载体在HIV疫苗中的应用提供了关键临床证据。
全球HIV/AIDS大流行仍是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尽管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取得进展,但每年仍有130万新发感染。疫苗作为终结疫情的关键手段,其研发却面临HIV极高遗传多样性、快速突变和免疫逃逸等独特挑战。过去三十余年,300多项临床试验中仅RV144方案显示出31%的有限保护效力,后续类似方案HVTN 702却未能重复该结果。这种困境促使科学家转向新型疫苗策略——采用复制型病毒载体延长抗原暴露时间,模拟自然感染过程以增强免疫应答。
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HIV-1 CN54株的env、gag和pol基因插入DNA疫苗和复制型天坛痘苗病毒载体,开展了两阶段I期临床试验。研究发现该方案不仅安全性良好,更重要的是成功诱导了持续存在的HIV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免疫,相关成果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研究采用三项关键技术:1)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在48名健康成人中评估不同剂量组合;2) 通过ELISA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S)定量分析体液和细胞免疫;3) 针对复制型载体的特殊安全监测,包括28天皮肤反应观察和心肌酶谱追踪。
安全性结果显示:
免疫原性结果表明:
讨论部分强调:这是首个证明复制型天坛痘苗载体安全可行的HIV疫苗临床研究。与传统非复制载体相比,该方案通过持续抗原表达增强了生发中心反应,且展现出与RV144类似的免疫特征——即优势CD4+ T细胞反应伴结合抗体产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曾在中国接种过1亿剂次的天坛株作为载体,既利用了其已知的安全性数据,又发挥了复制型载体在免疫持久性上的潜在优势。
该研究为HIV疫苗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复制型载体可作为一种"免疫反应放大器",其延长抗原暴露的特性可能解决传统疫苗免疫原性不足的核心问题。未来需在II期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其保护效力,并探索如何克服既往痘苗免疫对疫苗效果的影响。这些发现不仅对HIV疫苗设计具有启示意义,也为其他难治性病原体的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