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推荐:本研究通过巢式PCR和DNA测序技术,首次系统评估了波兰境内81头欧洲野牛(Bison bonasus)中Trypanosoma sp.(66.67%)和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38.27%)的感染率,发现Knyszyn森林区Trypanosoma感染率高达82.67%,而Białowieża森林A. phagocytophilum感染率达45.45%。研究证实欧洲野牛携带的Trypanosoma与牛源T. theileri高度同源,为野生动物-家畜共患病传播风险提供重要依据。
作为欧洲现存最大的陆生草食动物,欧洲野牛(Bison bonasus)的种群恢复堪称保护生物学奇迹,但近亲繁殖导致的疾病易感性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庞然大物可能成为节肢动物传播病原体的"移动储存库",对生态系统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波兰研究人员针对这一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其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 Parasites and Wildlife》。
研究团队采用巢式PCR和DNA测序技术,对来自波兰三大森林区(Białowieża、Knyszyn、Borecka)及6个圈养种群的81份野牛血液样本进行检测,重点分析Trypanosoma sp.、A. phagocytophilum、Borrelia burgdorferi s.l.和Bartonella spp.四种病原体。通过构建最大似然法(ML)系统发育树,结合广义线性二元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揭示了这些病原体在野牛群体中的传播规律。
3. 结果
3.1 感染率分布特征
研究显示Trypanosoma sp.总体感染率达66.7%,其中自由放养种群感染率显著高于圈养个体(Knyszyn森林达82.6%)。A. phagocytophilum总体感染率为38.3%,呈现明显地域差异:Białowieża森林(45.5%)>圈养群体(38.3%)>Borecka森林(36.8%)>Knyszyn森林(13%)。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样本均未检出B. burgdorferi和Bartonella spp.。
3.2 年龄与感染相关性
统计分析揭示A. phagocytophilum感染率随宿主年龄增长显著下降(10岁以上个体未检出),而Trypanosoma感染不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该发现提示年轻野牛可能更易成为蜱传病原体的放大器宿主。
3.3 分子特征分析
从18S rRNA基因鉴定出4个Trypanosoma单倍型,其中H1型(属于TthI谱系)在4个个体中检出,与牛源T. theileri(KJ397592)序列高度相似。系统发育分析支持传统分类学命名的T. wrublewskii应为T. theileri异名。A. phagocytophilum的16S rRNA序列(KU705121)与欧亚大陆多个宿主的菌株完全一致,证实其广泛传播特性。
5. 结论与意义
该研究首次证实波兰野牛种群普遍携带T. theileri和A. phagocytophilum,其中Trypanosoma感染率(66.7%)远超既往报道的15%,暗示气候变暖可能促进媒介昆虫传播。系统发育分析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分类学争议,证实野牛源锥虫与牛源T. theileri属于同一物种,为野生动物-家畜共患病监测提供分子依据。
研究发现的地理差异(如Knyszyn森林A. phagocytophilum低流行)暗示局部生态因素可能影响蜱类媒介分布。年轻个体的高感染风险提示在种群管理中需特别关注亚成体健康监测。这些发现不仅完善了欧洲野牛疾病数据库,更为制定跨境野生动物保护策略提供科学支撑,对预防潜在人兽共患病传播具有重要预警价值。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