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医药统计年报汇总结果

时间:2005年8月12日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推荐:

广告
   X   

2004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呈现持续回升态势,共实现利润306.38亿元,同比增长了11.74%,行业总体效益稳定提高。中成药行业与特色原料药行业仍将是中国医药经济有相对优势的行业,整体上具备更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健增长前景。    

        近期召开的“2005年度医药经济信息研讨会”公布了“2004年医药统计年报汇总结果”,并审议通过了“2004年中国医药工业50强”。    

        回顾    

        2004年,医药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88.39亿元,同比增长16.92%。从全年经济增长的波动看,自5月份以后总体呈现持续回升的势头;共实现销售收入3476亿元,同比增长17.44%,销售收入增长全年呈现持续回升态势;共实现利润306.38亿元,同比增长11.74%,行业总体效益稳定提高。   

        从主要子行业来看,化学原料药工业总体规模在世界领先,但生产已过剩,成本增幅高于收入增幅,利润下降;化学药品制剂工业总体平稳增长;中药饮片工业赢利增长,大型中成药企业成本增加较快;生物制药工业成本增加快于收入增加,利润增幅回落;医疗器械工业效益提升显著,高端市场被跨国公司垄断。    

        从2004年按区域统计销售收入50强所占比例来看,前50强分别分布在16个省、市,其产品销售收入合计为1420.80亿元,占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达到了40.87%。    

        2004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医药企业达到了12家,辉瑞和强生这两大医药企业已进入了前100名。2005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3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达9%,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达20%。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但增幅缓慢,普药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去年我国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今年这一惯性会有所持续。中成药行业与特色原料药行业仍将是中国医药经济有相对优势的行业,整体上具备更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健增长前景。   

        现状    

        今年上半年,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125.39亿元,同比增长23.45%;实现增加值804.52亿元,同比增长23.45%,医药工业经济增长自4月份后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上半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75.72亿元,同比增长24.64%,多数行业销售增幅继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化学原料药实现555.22亿元,增长27.94%,化学药品制剂527.77亿元,增长22.65%,生物制药129.84亿元,增长31.21%,中成药完成422.58亿元,增长21.28%,医疗器械142.47亿元,增长23.97%。   

        上半年,医药工业实现利润169.61亿元,同比增长20.89%。其中,化学原料药实现33.16亿元,增长16.22%;化学药品制剂55.37亿元,增长27.42%;中成药43.26亿元,增长17.86%;卫生材料4.90亿元,增长37.90%,生物制药13.38亿元,增长31.00%;医疗器械10.65亿元,下降0.48%,利润下降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    

        特点    

        全球医药研发地逐渐转设中国,加快了我国医药发展步伐    

        近年来,葛兰素史克、罗氏、诺和诺德等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据了解,目前世界销售前20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有的还拥有了自己的独资企业。但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制药企业不多,只有葛兰素史克、罗氏、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等屈指可数的几家。但随着世界制药巨头大规模进入中国行动的完成,跨国公司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入转变。   

        外企参与程度日益加深,促使OTC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我国医药零售市场的增长,已引起了外资企业的高度重视。如德国默克前年就宣布启动其中国市场的OTC项目;罗氏已将中国纳入OTC全球十大核心国家之一,计划于今后5年内,在中国的OTC销售达到50%的年平均增长率,到2008年达到10亿元规模;中国香港最大的OTC生产商乐信药业与美国雅来制药也于去年联手开拓国内OTC市场;诺华公司已经着手开始整合旗下的“扶他林”系列品牌,将发力中国OTC市场;德国马博士也于去年下半年进驻中国OTC市场。有关专家预测,随着过去两年来各外企纷纷启动并预热OTC市场,2005年中国OTC市场将出现一大批新的大品牌,OTC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成本上升、药品价格下降,已成为近几年医药工业发展的典型特征    

        制造成本、流通成本、原材料成本、改造成本(GMP)上升;零售终端价格下调、中间环节的盘剥没有改变、,企业和百姓都是受害者。   

        今年上半年,医药工业销售成本1332.56亿元,同比增长27.93%。其中,化学原料药435.59亿元,增长30.82%;化学药品制剂311.71亿元,增长23.45%;中成药246.26亿元,增长26.78%;生物制药87.20亿元,增长37.28%;医疗器械106.67亿元,增长27.42%。医药工业多数行业成本增长速度都不同程度地高于收入增长速度。    

        GMP改造促使医药工业优胜劣汰,企业洗牌重组在所难免    

        GMP促使一些企业出局,有利于资源重新组合,但也为一些企业带来巨大的借贷成本,在医药工业总体运行环境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企业负担加重。重组是未来几年发展与变革的重头戏,通过改革与重组,中国医药生产企业组织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批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大企业集团将成为引领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这批主力企业无论是生产集中度或利润集中度都会越来越高。   

        医药商业步履艰难,解开“死结”有赖医疗体制的深刻变革    

        试图改变中国医药流通现状的平价药店曾风靡一时,但目前都基本陷入困境,医疗体制改革是所有问题的“死结”。    

        此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缺陷,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期待变革。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