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谢毅教授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时间:2006年12月1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日前揭晓,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谢毅教授获此殊荣。颁奖典礼将于2006年12月18日在北京举行。

广告
   X   

生物通综合: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日前揭晓,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谢毅教授获此殊荣。颁奖典礼将于2006年12月18日在北京举行。

谢毅教授198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96年5月在中国科大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晋升为教授,2000年入选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为中国科大化学系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课题组长,国家基金委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由于在无机化学领域的贡献,她被邀请为英国皇家化学会《DaltonTransactions》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此外,美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评选的2006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日前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研究小组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关于“单光子量子态远程克隆”的研究成果榜上有名,这是继2004年以后,中国科学家在国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再一次被美国物理学会选为国际物理学年度重大进展。

    尽管量子不可克隆原理禁止了在量子系统中对未知量子态如光子极化态的拷贝,然而不违反海森堡不确定原理的近似克隆还是被允许的。量子密码技术的安全性在于不但可以探测窃听者,而且可以知道在哪里有多少信息被泄漏,而利用量子态远程克隆技术,窃听者的身份和地址可以被隐藏。同时,近似最优克隆可以提高量子计算的能力并优化量子态的测量。量子态远程克隆源于量子态隐形传输和局域近似克隆,但是它比将量子态隐形传输和局域近似克隆简单的组合在一起要有效得多,因为量子态远程克隆利用了多粒子纠缠。潘建伟和他的同事们利用国际领先的多光子纠缠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基于多光子纠缠的量子态远程克隆,随后日本东京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实现了基于连续变量的量子态远程克隆。这两项工作一起被美国物理学会评选为2006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

    近年来,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不断在《自然》、《自然 物理学》和《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并被高度评价。该研究小组2004年关于“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的工作就曾同时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国际物理学年度重大进展。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