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9月5日第三届上海十大青年科技英才评选揭晓,这一评选是从103位候选人中评选出10位,其中最年轻的为34岁。
生物通综合:9月5日第三届上海十大青年科技英才评选揭晓,这一评选是从103位候选人中评选出10位,其中最年轻的为34岁。
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每两年评选一次,由市科协和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旨在奖励年龄在40周岁以下、在沪工作满一年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当选者将每人获得3万元奖金。
十大青年科技英才分别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丁奎岭、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拥军、上海交大教授申瑞民、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危峻、上海航天局研究员张宏俊、上海交大教授沈文忠、上海铁路局高级工程师陈东杰、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昕欣、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711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顾根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钱菊英(女)。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拥军
生于1962年9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培训中心主任。全国青联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神经科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卒中杂志》主编。
王拥军:全球招聘的主任
王拥军:全球招聘的主任
2000年,天坛医院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刊登了一条向全球招聘一名神经内科主任的启示,正在美国工作的王拥军看到这则启示,做了简单的准备后,启程回到国内参加了应聘。在无数应聘者中,王拥军和另外两名神经内科专家被评委相中,在这三人中,王拥军不但资历最浅,最主要的是非常年轻,只有38岁,这个在其他行业中具有的优势,在医学领域却是个不小的障碍,因为作为领导一个学科的带头人,特别是医学专业,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由国内著名专家组成的评委小组最终还是给了王拥军这个机会,他成了天坛医院神经科历史上最年轻的科主任。评委们看中了什么?回忆这一段往事,王拥军说:在招聘期间,每一个应聘者都做了一份学术报告,评委们正是通过这份报告来感受你的学术思想、对学科发展的思路以及科室建设的想法。
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机会,王拥军可能留在美国继续工作,无论是社会地位、物质生活都足以令人羡慕,是什么原因让他义无返顾地回来了,“我要完成三个心愿。”王拥军说。
三个心愿王拥军自从做了我国已故著名脑血管专家、原宣武医院名誉院长孟家眉的研究生开始,就跟随孟教授潜心研究脑血管疾病。研究生毕业留在宣武医院后,他从一名普通医生开始做起,十几年的从医生涯,使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在美国工作的经历,也使他感受到了我国在脑血管治疗上与欧美一些先进国家的差距。只要有机会,他就想建立一套与世界同步的治疗体系,因此做了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卒中单元,以先进治疗手段使病人病情得到好转为基础,通过良好的沟通及服务来达到病人及家属满意的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则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王拥军说:“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很多疾病是没法做到完全治愈的,那么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也是一个医生重要的工作。”王拥军的第二个心愿是让全国3万名脑血管病专科医生遵循一套规范的治疗标准,他组织国内27个脑血管专家,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卒中临床指南,这本书大受欢迎,已发行了5万多册。他的第三个心愿就是让中国脑血管病在全球有一个对话的平台,他组织策划了“天坛国际脑血管会议”,到现在已经连续举办了5届,为国内这一领域与世界接轨创造了条件与机会。就是这样三个心愿的完成让王拥军感到了自身价值的实现,他所领导的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也完成了从普通学科到国内排名名列前茅的转变,成为了一个品牌。王拥军有一个观点,“医生就像公司的经理一样,也是一个管理者”。在他先进的管理机制下,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见不到一张纸,所有大夫全部采用电脑为病人开处方,同主任办公室的计算机联网,只要一打开电脑就能查到为病人所开的处方是否正确。一个脑出血的病人,医生在实施抢救的过程就是同死神争分夺秒的过程,以前,脑血管病病人在做检查后需要等片子出来,等拿到大夫手里,不知要错过多少宝贵时间,而现在在天坛医院,大夫通过电脑可以全程看到检查结果,没等病人回到诊室,就可根据扫描结果开出治疗方案。
先结婚后恋爱
人们常说,一件事情做的好坏,大多是因为对这件事情有没有兴趣。王拥军做的成功,却并非他最初的兴趣。由于他小时候对化学表现出的偏爱,于是报考大学时,班主任老师替他做主报了化工大学,但后来却被河北医科大学录取。研究生选择主攻方向时,他的理想是搞心血管研究,但是却听从了导师的建议,选择了入门难的神经科。王拥军戏称,“我的很多选择都是‘先结婚,后恋爱’,到最后爱到极致”。
就拿神经科来说,脑血管分布星罗棋布,临床诊断就像警察破案,要求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往往要通过临床一个症状的出现,分析“出事”的地点,“元凶”的作案方式,做出正确的判断。每天面对一个个脑血管病病人,就如同面对一桩桩“案件”,当“案件”被自己侦破了,就会感到非常爽,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兴趣就更浓。
1994年,在市科委新星计划的支持下,王拥军开展了“脑血管动脉狭窄诊断与治疗”的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自主创新研究,在脑血管中放支架。到目前为止,王拥军及研究小组做颅内动脉支架已成为世界上开展最多的。
虽然对工作及研究的爱好是后天培养的,但有些兴趣则是与生俱来的。王拥军说,他天生爱静,喜欢写散文,并且文笔不错,他还习惯于顺手写一些感想,他的作品不断在很多报刊杂志上发表。
导师教诲受益终生
在同王拥军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他的导师。大学毕业那年,王拥军带头报名来到地震过后缺医少药的唐山,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最初两年,他们的医院就建在地震棚里。王拥军所在科的主任是一位国内知名医学专家,他的严厉也是出了名的。对于刚刚来到科里的年轻大夫们,他要求每周要有一篇英文翻译文献交给他,他会认真地进行修改校对。王拥军说:“我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在大学里,也不是在美国工作时,而是在老主任的督促下,通过一篇篇的翻译稿练成的。”
除此之外,对病例的书写,老主任的要求近乎苛刻,谁写的不准确,就会顺着窗户给扔出去,“我写的病例就被扔过一次,当时心里还有些别扭,但后来却充满感激和敬佩,也是那时的严格训练,为我这一生都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有一次,王拥军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一位专家的发言顿时吸引了他,他发誓一定要做他的学生,这位专家就是孟家眉教授。后来王拥军发奋准备,终于以全国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孟教授的研究生。王拥军说:“一个人对你的影响不在于他的语言,而在于他本身的人格魅力。孟教授总是在你科研上苦思冥想的时候,提示你换个思路考虑问题,有时往往就几句话,却使你茅塞顿开。直到现在,我的一些思维方式还是从孟教授那里学到的。”
在孟教授逝世10周年的时候,一篇“不尽的思念”,字里行间流露出王拥军对恩师的怀念。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钱菊英
钱菊英,女,1970年9月生,博士,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现任心内科副主任、心导管室副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专科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擅长冠心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首先在国内开展经冠状动脉内超声显像的体元模型三维重建、经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测定的研究,在冠脉内超声检查、多普勒血流速度测定和微循环灌注障碍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曾获上海市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局首批“医苑新星”,并入选复旦大学首批“世纪之星”培养计划。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中山医院“三八红旗手”。2003年获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资助。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医苑新星”。
(生物通:万纹)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