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高校出现学术造假 4教授抄袭论文

时间:2007年1月1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又一高校出现学术造假 4教授抄袭论文

广告
   X   

生物通综合:
学术造假案例:北工大学4教师抄袭论文受到处分

 编者按: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在扩招和教学评估的大势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年轻教师。一方面,他们要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必须要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间抽出时间搞科研和教研,参加职称等各种评比。这种局面亟待改观。事实上也存在着自己花出版费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甚至不惜名誉抄袭他人的成果的现象。那么这种零引用的所谓“成果”真的具有学术价值和存在的必要吗?大学到底应该倡导什么,而中国大学的精神何在?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校方收到匿名信举报;一体育教研室主任被免职

    北方工业大学体育教研室1名主任、1名副教授和2名讲师,几乎全文抄袭他人发表过的论文,并发表在去年12月1日公开发行的《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第三辑)上,由此引来匿名信向校方举报。

    昨(15)日,北方工大校办负责人称,目前校方已对这4名教师进行严肃处理,该体育教研室主任被免职并调离教师岗位。

    4教师被举报学术作假

    近日,本报接到匿名报料称,《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第三辑)(以下简称《文集》),其中两篇论文几乎完全抄袭他人发表过的文章,北方工大体育教研室4名教师涉嫌学术作假。

    随后,记者对比发现,《文集》中署名该校体育教研室1名主任、1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的《试论高校体育乒乓球教育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石河子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署名为广东韶关学院体育系教师袁玉峰等的同名论文,内容完全一致。

    此外,《文集》中另一篇署名该校体育教研室1名讲师的《对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署名为同济大学体育部教师张忠的《对普通高校足球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也几乎完全相同。

    4教师受到严肃处理

    昨(15)日,北方工业大学校办一负责人表示,4名教师已受到相应处理。

    该负责人称,《文集》出版后,学校很快收到匿名信举报此事。学校立即展开调查核实,认定这两篇文章确属抄袭。去年12月26日,该校对4名教师做出记过等学术处分。今年1月12日校务委员会作出决定,对于抄袭论文的体育教研室主任给予免职、并调离教师工作岗位的处分,其他人员也进行了严肃处理。

    该负责人表示,该校此前从未发现过教师学术作假的情况,教师抄袭论文是师德不合格的表现,这对教师而言是一票否决的。

    ■反应

    “教师抄论文与职称评定无关”

    北方工大校办负责人称,4名教师抄袭论文属个人行为

昨日,得知论文被北方工大体育教研室教师抄袭一事后,原作者之一的张忠称,副教授抄论文是可笑的行为,但在目前发表论文量决定教师职称和晋升的大背景下,这种行为既无奈又可悲。对此,北方工大校办负责人称,该校4名教师抄袭论文完全属于个人行为,与该校职称评定体系无关。

    论文原作者

  “副教授抄论文可笑”

    昨(15)日,记者与4名教师抄袭论文的原作者取得联系,他们均表示不认识这4名教师,也不清楚论文被剽窃的事情。

    同济大学体育部教师张忠称,当时自己做这个课题花了三四年时间,现在回头再看,有些数据都已过时,一些想法也很幼稚。北方工大副教授如此简单抄袭这篇论文,简直有些可笑。

    张忠称,目前各个高校对于教师发表论文数量要求很高,有的还决定教师职称和晋升。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教师压力也很大,副教授做出抄袭他人论文的行为,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校办负责人

    “4教师抄袭只为发论文”

    在北方工大网站的体育教研室教师简介显示,抄袭论文的教研室主任和那名副教授都发表过科研论文20余篇,并主编或参编教材多部。另两名讲师也都曾有科研论文获部级科研成果二、三等奖。

    “他们抄袭就是为发论文。”昨日,北方工大校办负责人称,事后该校主管副校长与当事教师谈话时,4名教师表示抄袭他人论文只是为发论文,没有其他目的。

    该负责人解释说,《文集》虽公开出版发行,但学术价值无法和国家核心期刊相比,在《文集》上发论文与职称评定没有直接关系,更没有稿费和奖金等。这4名教师抄袭论文,完全属于个人行为。
山东高校科研经费将专项审计 摸底15所高校 

    记者从山东省审计厅获悉,山东省近日对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作出部署,将组织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环保资金征管使用情况等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山东省还将重点对15所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进行专项审计,摸清资金规模、项目使用以及制度建立和执行效果情况,有无资金管理不严格、不规范,使用效益不高、损失浪费以及监管机制不健全、管理混乱等问题,并注重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规范管理的建议。(完)(记 者 杨 珂    通讯员 陈朝豹 温国栋)

    

  美国:学术期刊严格审查论文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学术造假带来的负面效应会严重挫伤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信任。2006年,一场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及其合作者的骗局让有关学术机构颜面大跌,曾发表黄禹锡论文的《科学》杂志将这一丑闻列为“年度崩溃事件”。学术期刊如何反造假,已成为科学界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科学》杂志出版机构美国科学促进会女发言人皮诺尔对新华社记者说,《科学》杂志有一个专门的审稿编委会,由来自全世界的100多名顶尖科学家组成,他们负责审定提交到《科学》杂志各类论文的重要性和可信度。这些论文只有约四分之一能通过编委会的审查,然后由外部专家进行评议。

        杂志现行的论文审核程序是基于对研究人员的信任而设定的,用总编辑唐纳德·肯尼迪的话说,“科学期刊不是为侦查造假而设计的”。然而,黄禹锡事件以及2006年学术界查处的其他不端行为让各期刊不得不直面现实,在当前科学论文发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以信任为基础的审稿原则不得不作出改变。

        为此,《科学》杂志认真听取并接受了独立委员会提出的更为严格的论文审查程序,即制定论文风险评估模板,对“高风险”论文,审查工作应异常谨慎严格。所谓“高风险”论文是指那些可能与人们的直觉相悖的科学发现,以及有可能引起媒体或政界强烈关注的具有轰动效应的研究成果。“高风险”论文提交后,除常规审查外,还应额外再接受一层审核,如要求论文作者提供更全面的论文原始数据等。

        另外,独立委员会还建议《科学》杂志,要求论文署名的所有研究人员提供材料,详细说明自己在这项研究中的贡献。这样,既可以杜绝附带署名过多现象,而且一旦评审专家或文稿编辑在审查过程中有疑问,可直接询问相关研究人员。

        皮诺尔指出,《科学》杂志所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中,有大约35%到40%来自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能够在享有盛誉的权威期刊上发表自己的论文,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极大的肯定,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

        学术造假丑闻的发生促使各类学术期刊开始重新审视论文风险问题,提高编辑和评审专家的防范意识已是大势所趋。

        刚刚在美国权威期刊《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一篇小分子糖尿病疗法论文的中国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王明伟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表示,以《科学》为首的学术期刊此举可以理解,尤其对可预见将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学术期刊确实应更为谨慎。但他同时也指出,“学术刊物的文稿编辑和审稿专家不是调查人员,如果一味纠缠于论文数据、图像等的打假工作,无异于本末倒置”,“关键问题在于科研人员本身,做学问就要认真求实,对科学、对社会都要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科学操守最为重要”。

        遭遇论文造假的美国《细胞》杂志也表达了同样看法。由于图像数据涉嫌造假被质疑,中国台湾中兴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已正式从《细胞》上撤销了2006年10月发表的细胞学论文。《细胞》杂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编辑对记者说,非常遗憾发生这种对杂志、研究人员以及整个课题领域来说都不光彩的事,他们今后将加强数据、图像审查,但“研究人员的自律不应由编辑来督促、检查,这是他们最起码的责任,也许那些大学、研究机构应反省他们培养科研人员的体系中缺失了什么”。
 
 
 不正之风:花钱发表论文已成学术界惯例

  本该严肃的学术论文刊发工作,如今普遍存在不交版面费难以发表论文的问题。这股风气愈演愈烈,导致一些学术论文质量下降。教科界人士指出,简单以论文发表数量多少,作为职称晋升和考评的重要条件,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花钱撰写和发表论文。 
 
 
   记者在社科教育领域采访时发现,花钱发表论文在教科界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科研院所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技术岗位的人员想发表论文,大多先要向杂志社交纳一笔版面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甚至过万元,除非你是业界权威。

  据介绍,设在北京的一个文学类权威核心期刊公开叫价,一年交5万元可发表3篇论文;还有一些刊物为了多赚些版面费,将原来的季刊扩为月刊,又将每期从五六十页增加到上百页。

  由于高校师生是期刊论文的主要来源,一些杂志将收取版面费对象重点放在了高校。

  据了解,由于版面费收取已成普遍现象,一些高校甚至准予老师、研究生报销版面费。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标准五花八门,或以页码,或以字数、篇幅计算,而核心期刊收费高于普通杂志,有的一篇几百元,有的上千元甚至上万元。

  江西一中文核心期刊编辑部编辑告诉记者,绝大多数论文是要收费的,一般的标准是每一面收800元至1000元。以标准排版每面约2000字计算,发表一篇6000字的论文必须交纳约3000元的版面费。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11项收费事项,诸如稿件送审费每篇150元、再审费每篇100元、论文发表费每篇350元、论文提前发表费每篇800元(6页),另外还有论文前期编辑费、后期编辑费、校对费等。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权威期刊不收版面费。

  一些学术期刊表示,收取版面费并不是说降低学术水平,也不是交了钱就什么论文都能发。尽管如此,许多教科界人士对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能否保持学术质量表示疑虑,并认为交版面费是论文能否刊发的直接因素。

  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副处长严全胜说,期刊部门目前普遍存在收取版面费的情况,这与社会需求直接相关,其源头是职称晋升、科研考评制度。

  江西师大法律系主任严三忠认为,如果不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和学术评价机制,单凭一个禁令是难以刹住收取版面费歪风的。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