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女教授《科学》解析免疫信号传导

时间:2008年8月1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杜克大学生物学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针对免疫相关的氧化还原平衡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其中的信号调控机制,为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平衡态与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15日的《Sciecne》杂志上。

广告
   X   

生物通报道:来自杜克大学生物学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针对免疫相关的氧化还原平衡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其中的信号调控机制,为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平衡态与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15日的《Sciecne》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来自杜克大学的华裔女科学家董欣年博士,早年于武汉大学获学士学位,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杨酸和茉莉酸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相互作用(Cross-talk)机制,研究成果曾发表于《细胞》《科学》杂志。

在不同生物的免疫应答中都发现有氧化还原平衡态(Redox status)的变化,但是其中涉及到的相关信号机制却了解得很少。在植物中,这些氧化还原平衡态的改变调控了NPR的形成,这是信号分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介导防御基因的一种主要的调控因子,其中NPR1通过分子间二硫键会被滞留在细胞质中。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NPR1在156位半胱氨酸的S亚硝酸化(S-nitrosylation)——由S-亚硝基谷胱苷肽(S-nitrosoglutathione ,GSNO)诱发——有利于其多聚物的形成,从未维持了蛋白动态平衡。相反,SA诱导的NPR1多聚物向单体的反应则是由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s,Trx,是一组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蛋白质)催化完成的。

而且研究人员也发现NPR1 156位半胱氨酸,以及TRX的突变都会损害NPR1介导疾病的抗性能力,因此研究人员认为NPR1的调控是通过GSNO和TRX的相对活性实现的,这些发现也在病原体诱发的氧化还原平衡态变化和植物免疫的基因调控之间建立了关联。

董欣年研究小组主要致力水杨酸和茉莉酸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相互作用(Cross-talk)机制,去年他们发现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能通过抑制生长素信号途径影响植物病原体生长,从而证明这种对于生长素信号的抑制效应是SA介导疾病抗性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ATH1 GeneChip(Affymetrix)对SA在生长素信号途径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结果发现SA能引起生长素基因,譬如TIR1受体基因的全面抑制,从而增加了Aux/IAA抑制蛋白的稳定性,减少了生长素的应答。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对于生长素信号的抑制效应是SA介导疾病抗性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附:

中国留美女科学家一览

数以十万计的中国女学生留学美国,其中极少数成为美国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成为华人女科学家的杰出榜样。这里选了一些在一流研究型大学任教的女中英杰。

正教授

董欣年 Xinnian Dong, Duke植物学教授 (武汉大学学士, Northwestern博士, Harvard博后)

金亦石 Yishi Jin, UC Santa Cruz分子细胞发育生物学教授 (北大学士, UC Berkeley博士, MIT博后)

吴瑛 Jane Ying Wu, Vanderbilt 儿科学、细胞生物学教授(上海医大学士, Stanford博士, Harvard博后)

美国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吴瑛实验室。该实验室长期为本项目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室负责人吴瑛教授系本项目首席科学家。吴瑛教授是全球该领域内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乙型肝炎核酸治疗药物即是吴瑛教授的研究成果。

杨薇 Wei Yang,NIH终身研究员(纽约州大学士,Columbia博士)

叶农 Nong Ye, Arizona State工业工程 教授(北大学士,中科院硕士,Purdue博士)

袁钧瑛 Junying Yuan, Harvard细胞生物学教授 (复旦学士, Harvard博士, MIT博后)

袁钧瑛,复旦大学****讲座教授。聘任岗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个人简介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终生教授。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和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外藉顾问,美中生物医学专家协会理事。袁钧瑛教授1977年以上海市高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1982毕业,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并于同年考入CUSBMBEA项目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博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年受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至今。袁钧瑛教授多年从事于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并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者。袁钧瑛教授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并曾先后获得Ryan Fellowship,Wilson S. Stone Memorial Award, The SCBA Outstandin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等各种国际优秀研究奖,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细胞死亡研究领域里的权威, 曾被诺贝尔奖委员会多次邀请做专题讲座。她的工作为她学生时期的导师Dr. H.R.Horvitz获得2002年诺贝尔奖作出了重大贡献。袁钧瑛教授是Journal of Neuroscienc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Genes to Cells, Current Biology 等杂志的编委。袁钧瑛教授是Bristol-Myers Squibb, Pfizer, GlaxoSmithKline, Aventis, Merck, Millennium, Amgen 等众多国际大型药物公司的咨询专家。

 

副教授

鲍哲楠 Zhenan Bao, Stanford化学工程副教授(南京大学学士,Chicago博士, Lucent博后)

丹扬 Yang Dan,UC Berkeley生物学副教授(北大学士,Columbia博士,Rockefeller博后)

翁志萍 Zhiping Weng, Boston U 生物医学工程副教授(中国科大学士,Boston U博士)

在美国波士顿大学,有一位最年轻、最有潜质的邵武籍博士生导师。她就是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在大学,甚至在国在留学,都因在同学中年龄最小、成绩最好、学习最轻松,而被师生们称为“天才少女”的翁志萍。翁志萍出生于邵武煤矿小学一个教师家庭,她的成才与母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2周岁起,翁志萍的母亲就开始教她识字背诗,为让女儿更好地学习,还自己动手制作了生字卡片,陪女儿读书,使小志萍学前就掌握了一年级所有的生字。正因为有着扎实的基础,翁志萍5周岁就与比自己大两岁的小朋友一起上学。在母亲的精心督促、教育下,小志萍在煤矿中小学各科成绩在年段总是第一,即使跳级也仍在前十名,而且最终还是第一名。
吴虹 Hong Wu, UCLA药理学副教授(北医学士,MIT博士,MIT博后)

夏珍桂 Zhenggui Xia, U Washington毒理学副教授(武大学士,UWashington博士,哈佛博后)

熊文成 Wencheng Xiong,MCG神经学副教授(第三军医大学士,Hopkins博士,Virginia博后)

徐学敏 Lisa Xuemin Xu, Purdue 机械工程副教授(上海医大学士,UIUC博士)

郑诣先 Yixian Zheng,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副教授(四川大学学士,Ohio博士,UC San Francisco博后)

助理教授

蔡天西 Tianxi Cai,Harvard 生物统计学助理教授(中国科大学士,哈佛博士)

陈晖 Hui Chen,Columbia助理教授(中国科大学士)

陈露 Lu Chen, UC Berkeley 生物学助理教授

黄海燕 Haiyan Huang, UC Berkeley统计学助理教授

江红雨 Hongyu Jiang,Harvard 统计学助理教授(中国科大学士,Winsconsin博士,Harvard博后)

王帆 Fan Wang, Duke 细胞生物学助理教授, (清华学士, Columbia博士, Stanford博后)

王瑛 Julia Ying Wang,Harvard内科学助理教授(中国科大学士)

张瑾 Jin Zhang, Hopkins药理学助理教授 (清华学士,Emory博士, UCSD博后)

庄晓薇 Xiaowei Zhuang,Harvard 化学助理教授(中国科大学士,UC Berkeley 博士,Stanford博后)

 

原文检索:

Science 15 August 2008:
Vol. 321. no. 5891, pp. 952 - 956 DOI: 10.1126/science.1156970
Plant Immunity Requires Conformational Charges of NPR1 via S-Nitrosylation and Thioredoxins
[Abstract]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