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是国内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考古学教学研究机构,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下设立了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设立考古专业。因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自称,北大考古的历史和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几乎同样久远。近期该院系两位女性科学家先后在Science和PNAS杂志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
生物通综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是国内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考古学教学研究机构,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下设立了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设立考古专业。因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自称,北大考古的历史和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几乎同样久远。近期该院系两位女性科学家先后在Science和PNAS杂志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
第一篇文章由来自伦敦大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他们在田螺山的新石器遗址挖掘并调查了稻谷小穗轴的出现和密集程度,确认了水稻人工种植在6900至6600年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研究成果有利于对以田螺山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进行新的评估和认识。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伦敦大学学院(UCL)考古学院Dorian Q. Fuller(傅稻镰)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秦岭博士是其学生,他们俩曾多次获得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
稻谷不仅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全世界30亿人口赖以生存的口粮,因此稻除了作为一种植物的生物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和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文化意义,它在提供给人类食物的同时,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诸如社会结构、信仰、生活方式等,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民族之间可看到许多相似的文化现象,有人把这些民族居住的地区,称之为稻作文化圈。要阐明这些生活在这个文化圈中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来龙去脉,研究稻作的起源及其传播问题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另外,研究稻作起源在生物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稻遗传分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对稻遗传育种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因此,研究稻作起源问题吸引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农学、植物学等研究人员从多学科进行探讨。以农学和植物学为主体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以目前气候和生态条件下生长的野生稻和栽培稻为研究材料,基于作物起源的单中心学说的推测,忽略一万年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作物品种资源的影响,这些学说目前还难于找到考古学上的证据;基于文献材料历史学研究和民族学调查为基础的研究,更多的是利用记载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出现的传说和现在少数民族保留的一些原始农业形态,离稻作起源已经有7000年以上的时差。尽管我们不能否定这些研究在推进稻作起源研究中的作用,但一门学科要发展,比起推测我们更需要实证。考古遗址出土稻谷遗存的科学研究是实证水稻栽培和驯化历程唯一途径,最近几年,用DNA分析技术等现代生物研究手段来研究稻谷遗存发展很快,“从长江下游小穗轴基盘看稻的驯化进程和驯化速度”研究成果是生物科学和考古学交叉的一个成功例子。
第二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考古发掘发现了一些中国陶器碎片,科学家测定出它们是距今大约1.4到2.1万年前的陶器,这成为了已知最古老的人类粘土工艺的例子。
参与这一研究的中方代表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吴小红博士,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主任,国家教育部考古与第四纪年代学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分析和科技考古。
研究人员对这些陶器周围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放射性碳测年分析,从而更详细地估计这些陶器碎片的年代。为了克服洞穴中的保存问题,这组科学家预先筛选了超过100个沉积在这些地层中的骨碎片和木炭样本。他们对29个样本的的放射性碳分析产生了与这些地层有关的一条时间线,证实了这些洞穴很可能被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临时觅食者当作了营地。通过把这些碎片和发掘出碎片的地层联系起来,这组作者把这些陶器的估计年代修订到了距今大约1.8万年,比来自东亚的已知最早的陶器样本的年代更古老。
附:
吴小红,女,1964年3月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主任,国家教育部考古与第四纪年代学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分析和科技考古。
学历:
1981-1985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1988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3-1996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88-1993 北京市物理化学分析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1996-1997 北京大学考古系,讲师
1997-2007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2007--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1997年1月-2月 美国Arizona大学地球科学系客座研究
2002年2月-3月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系访问
2002年7月-8月 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系客座研究
2004年3月 德国基尔大学物理学系客座研究
200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客作研究员
2005年—— 《人类学学报》编委
2006年2月-3月 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2006年8月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研究所合作研究
所参加的主要研究项目:
1.2002-2004,科技部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和斯洛文尼亚,欧亚新石器化进程研究
2.2001-2005,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中国晚更新世人类的起源、演化及环境因素
3.1996-2000,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子项目碳十四年代研究
4.1993-1996,国家重点项目“核分析技术在环境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子课题生物加速器质谱技术
5.1990-1993,国家重大项目“西准地区金矿勘探”子课题地下隐伏矿的化学勘探研究
所主持的主要研究项目:
1.2006-200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课题编号:2006BAK21B01
2.2005-2007,科技部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欧亚大陆早期经济形态—食物生产与消费的直接证据
3.2004-2005,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之子课题:考古文化谱系与碳十四年代框架的建立, 项目编号:2004BA812B01
42002-2003,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碳十四年代学专题
5.2002-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淮地区史前居民食性变化与全新世环境演变指标”项目批准号:40172063
6.2001-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γ能谱无损铀系测年和晚期智人在中国出现的最早年代”项目批准号:40073021
7.2001-2002,国家文物局资助“河南汝州严和店窑址出土瓷器研究”项目
8.2002-2003,国家文物局“同位素分析技术应用于良渚与大汶口文化比较研究”
9.2002-2003,云南省院省校合作项目“云南青铜器矿料产源研究”
10.2001,香港古陶瓷基金项目“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西周墓出土原始瓷的科学研究”
近期获奖情况:
1.1997年“应用加速器质谱技术研究尼古丁与组蛋白的加合作用”一文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会优秀论文奖。
2.“不平衡铀系法研究中国古代人类学年代”获1997年大众电脑奖教金。
3.“用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中国古人食性结构”获1998年台湾中流文教基金。
4. 参与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获95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2002年
5. 参与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子课题“夏商周考古文化分期与碳十四年代框架的建立”,获95国家优秀科技成果奖,2002年
6.讲授本科生基础课《现代科学技术与考古学》,获得2004年度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7.“高效率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制样系统的建设”获北京大学第四届实验技术成果二等奖。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