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关于鳞翅目高级阶元系统发育的研究中,根据分子证据提出了钩蛾总科的新系统,即钩蛾总科中仅包括钩蛾科一个科,其下分四亚科。这项结果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钩蛾科及邻近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认识。这一研究结果已经在昆虫学国际知名期刊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上发表。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关于鳞翅目高级阶元系统发育的研究中,根据分子证据提出了钩蛾总科的新系统,即钩蛾总科中仅包括钩蛾科一个科,其下分四亚科。这项结果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钩蛾科及邻近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认识。这一研究结果已经在昆虫学国际知名期刊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上发表。
这一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670238)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no. KSCX3-IOZ-0810)资助。领导这一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薛大勇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主要从事鳞翅目昆虫系统分类学、动物地理学、分子系统学等研究,他在其动物研究所网站上为研究生留言:研究生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宝贵的塑造人生的机会。在这个时期,你将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从学生过渡到学者。以此为目的和动力走入你的研究生生活,你将同时获得成功与快乐!欢迎有志学子来与我们共同分享昆虫学研究的乐趣!
钩蛾总科Drepanoidea是鳞翅目中较大的总科之一,曾涉及到钩蛾科、圆钩蛾科、波纹蛾科、凤蛾科和锚纹蛾科等5科,其成员最早曾因为大多具有腹部鼓膜听器而被归入尺蛾总科Geometroidea。不同学者对钩蛾总科的组成有很多争议,其组成也经历了复杂的变迁,它所包含的科或亚科多次在两个总科之间移动或升降。
目前普遍认可的分类系统主要基于形态学的研究,认为钩蛾总科是尺蛾总科的姐妹群,包括凤蛾科和钩蛾科两个科;钩蛾科Drepanidae中包括钩蛾亚科、波纹蛾亚科和圆钩蛾亚科三亚科,凤蛾科未分亚科。但对于凤蛾科是否属于钩蛾总科、钩蛾科的单系性仍存有争议,且钩蛾总科其科级单元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尚无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在以往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钩蛾总科科级系统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根据EF-1α序列及EF-1α与COI联合序列的分子特征重建了钩蛾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了科级以上水平高级阶元的分类系统。结果表明,钩蛾亚科、波纹蛾亚科及圆钩蛾亚科分别形成单系群,确证了钩蛾亚科与波纹蛾亚科的姐妹群关系。
圆钩蛾亚科与钩蛾亚科+波纹蛾亚科形成的单系得到了较高的支持。而传统分类定义的钩蛾亚科中Hypsomadius与Oreta在不同建树方法中均以100%的支持率单独聚成一支,建议将Hypsomadius与Oreta形成的一支定义为钩蛾科的另一个亚科,即山钩蛾亚科Oretinae。从而将钩蛾科划分为四个亚科:钩蛾亚科、山钩蛾亚科、波纹蛾亚科及圆钩蛾亚科。凤蛾科为单系也得到了较高的支持。而EF-1α和COI基因的联合分析中证实,凤蛾科与尺蛾科的亲缘关系更近于与钩蛾科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凤蛾科即不属于钩蛾总科也不属于尺蛾总科。
(生物通:万纹)
原文摘要:
Wu CG, Han HX, Xue DY*. 2010. A pilot study on the molecular phylogeny of Drepanoidea (Insecta: Lepidoptera) inferred from the nuclear gene EF-1α and the mitochondrial gene COI.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100: 207–216.
作者简介:
薛大勇
学科: 动物学
电话/传真: +86-10-64807229 / +86-10-64807099
电子邮件: xuedy@ioz.ac.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100101
更多信息: 鳞翅目系统学研究组 个人网页
简历:
薛大勇,男,1955年11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鳞翅目系统学研究组组长。
1981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获学士学位,随即进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昆虫学家朱弘复教授从事鳞翅目系统分类学研究,并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起任研究员。曾任动物研究所昆虫分类室副主任、《动物分类学报》副主编、动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任鳞翅目研究组组长、《中国动物志》编委会委员、国家濒科委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欧洲鳞翅目学会会员。1998年至1999年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做高级访问学者一年。
已经毕业博士研究生5人,其中2人毕业后留动物研究所工作,1人目前为在站博士后,2人在大学或科研机构工作。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人。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鳞翅目昆虫系统分类学、动物地理学、分子系统学等研究;外来种风险分析和数据库技术在动物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动物标本数字化管理研究。
社会任职:
现任《中国动物志》编委会编委、国家濒科委委员、中科院生物标本馆网络信息系统(动物学科中心)副主任、《动物分类学报》编委、中国昆虫标本出口专家审定组成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欧洲鳞翅目学会会员。
获奖及荣誉:
曾获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一等奖(199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年),科学出版社优秀作者奖(2004年),200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曾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各类项目30余项。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动物志》的子专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科学院重大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动物物种与标本信息系统”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重要外来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课题“外来种信息与预警系统”1项。目前在研的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钩蛾科昆虫的分类修订与属级系统发育研究”,科技部重点项目“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课题“动物标本描述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等。
代表论著:
已发表专著2部《中国动物志》(尺蛾科花尺蛾亚科卷、尺蛾亚科卷);参加编写各类科学考察专著9本,科普著作1部,译著1本;发表论文80余篇。开发《外来种信息与预警系统》与《动物物种信息系统》单机版和网络版软件三套,已被国家科技部推荐大学数字化博物馆试点院校使用,并已在多个科研单位动物标本馆推广使用。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