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代常:追问稻米造血

时间:2012年2月29日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推荐:

稻米是人类的主粮之一,武汉大学教授、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经过6年研究又赋予它新的功能:用转基因稻米生产人血清白蛋白(英文缩写:HSA)。

广告
   X   

稻米是人类的主粮之一,武汉大学教授、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经过6年研究又赋予它新的功能:用转基因稻米生产人血清白蛋白(英文缩写:HSA)。

26日,杨代常带着一瓶HSA,飞赴德国慕尼黑,参加细胞培养世界大会。这是中国从稻米里提取的HSA首次亮相世界舞台,纯度也达到99.9%。

杨教授告诉记者,现行获取HSA的方式来自人捐献的血浆,杨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人们昭示着一个美好的前景:通过转基因水稻大规模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24日,记者专访了杨代常。

是种出来的血吗

记:读者感到疑惑,稻米怎么能种出人用的血呢?

杨:HSA与血是不同的概念。人血清白蛋白与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血清白蛋白是从血中提取的一个蛋白成分,不是血。植物源人血清白蛋白作为人工血浆替代物,能大量补充在战场、外科手术以及意外事故中的大量失血。还可用于疫苗的生产。

记:稻米为什么能生产出人所需的血清白蛋白呢?

杨:就是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转入水稻中,使转基因水稻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出可供人类使用的人血清白蛋白。就是利用某个物种的细胞作为“蛋白质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或其他物种的蛋白质。具体地说,就是将人血清白蛋白的基因通过遗传工程的技术,使其插入水稻某个染色体位置,形成一个新的水稻品种。在这种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这个外源基因就利用水稻细胞的“原料和机器”生产这种蛋白质。在水稻成熟的过程中,人血清白蛋白不断地被合成、积累在大米的胚乳里。我们再从稻米里把HSA提取出来。

为什么选水稻

记:稻米是不是生产HSA的唯一植物呢?

杨:理论上讲,植物细胞均可用作“生产车间”来生产,但在遗传转化技术、生物安全性等方面,以水稻最佳。原因有四点,我国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其生物学背景相当清楚;水稻的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转基因植株,从而可以克服转基因的位置效应;水稻是自花授粉,生物安全性很好;水稻繁殖系数高,可以实现规模化。

安全吗

记:用水稻“种”出人血清白蛋白,因为涉及转基因,有人担心这种专用来造蛋白质的稻米会进入生物链及食物链,危及生态及人身安全。您怎么看?

杨:国家对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具有一系列完备的评价和监管体系。已于去年成功申请到《国家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审批书》。一般的转基因作物周围100米不得有同类作物,而我们的试验田5公里之内没有其他水稻。每块田地边都建了缓冲带,即使偶尔有人在田埂上想拿都拿不到。按照国家规定,我们采取了严格的地理隔离保证其绝对安全。

记:到底安不安全?

杨:人们完全没有必要闻“基”色变。好的转基因产品一定会给人类带来福音。任何科学技术和安全评价都有利弊,利用水稻生产人血清白蛋白技术在安全性方面已经经过了很多严格的检验,这种检验也会继续下去。

记:进行过实验吗?

杨:在大鼠身上实验证明,用转基因水稻产生的人血清白蛋白,比其他方式生产的蛋白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不会对人体和食品安全产生其他影响。

临床应用还有多远

记:目前,量产了吗?

杨:我们已经建了一条150公斤生产线,产品供不应求,主要用于疫苗的辅料生产。用于临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科学层面,主要是针对植物体系的杂质的安全评价。目前的技术手段提取的HSA纯度达到99.9%,还有0.01%杂质,这些杂质进入人体会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一要做研究,二要想尽一切办法除掉;在产业化层面,这项技术在工艺规模化方面没任何参考;药品审批层面,我国对应的生产标准和审批的法规尚不健全,获得批号尚待时日。

湖北日报消息 (记者张真真、通讯员姜莹)一颗颗米粒中,竟然能提取出用于治疗人体烧伤、肝腹水所急需的人血清白蛋白。而在以往,这种白蛋白只能从血浆中提取,缺口非常大。 

昨从掌握这项全球领先技术的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悉,该技术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年生产能力150公斤,并将于今年底产能扩大到1吨。 

在光谷生物城该公司,记者看到这种特殊米粒与传统稻米看上去并无两样。禾元生物董事长、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杨代常介绍说,通过生物技术培育的这种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能自动合成人体血清白蛋白,保存在米粒中。 

将稻米脱壳、粉碎,提取白蛋白,多次过滤纯化,冻干……一系列工艺后,纯度高达99%以上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就生产出来了。 

通过植物提取人血清白蛋白这项研究,一些国家最早从1989年就开始了。杨代常介绍说,但两大问题一直很难解决:一是植物合成人血清白蛋白的含量太低;二是很难提取满足人体的高纯度产品。 

2006年开始,杨代常研发团队开始这一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国际上此项技术规模化生产的空白。该技术已获得美国、日本以及我国等4项专利,并正在申请欧盟五国、加拿大等专利。 

2011年10月31日,杨代常等专家就“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撰写的论文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受到广泛关注。 

该院报审稿人评价这篇文章“近乎完美地证实了植物生产的医药蛋白和批准临床使用的血浆来源医药蛋白是完全相同的,并提供了翔实数据证明植物系统规模化容易和成本优势。” 
目前,该产品已经完成部分动物试验,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尽管眼下该产品只能用于工业试剂,却已远销美、英、以色列、印度、巴西等国,供不应求。杨代常预计,再过4年到5年,稻米血清白蛋白有望用于临床治疗。

1亩水稻=200人献血 

稻米蛋白 有望缓解血荒 

人血清白蛋白,在医学界被称为“黄金救命药”,临床上主要用于肝腹水、肾水肿、脑水肿等治疗,是烧伤、休克的急救药,并可用于癌症、艾滋病的辅助治疗,是疫苗生产、干细胞培养的重要原料。 

由于人血清白蛋白存在于人体血浆中,长期以来,只能从血浆中提取。1吨血浆仅能生产25公斤至28公斤人血清白蛋白。近年来,各地频频出现血荒,手术用血尚不能保证,人血清白蛋白就更为紧缺。 

“病人只能控制用。”主治烧伤的武汉市三医院副院长谢卫国介绍说,人血清白蛋白属于大宗一线临床用药,但供应非常紧张,经常断货,价格也比较高,1克30多元。 

据统计,全球每年人血清白蛋白需求量高达500吨以上,我国的年需求量为170吨左右,其中血浆提取只能满足我国约40吨的需求。 

“我们的提取率全球最高,每公斤大米可以提取2.75克人血清白蛋白纯品。”禾元生物董事长杨代常说,现在这种水稻亩产约550公斤,就可提取1512克人血清白蛋白。按人一次献血200毫升计算,人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40-55克/升,这样,1亩水稻产出的人血清白蛋白,相当于150人到200人的献血量。 

更重要的,这种植物提取的模式,能非常容易地实现规模化生产。随着这一技术逐步进入临床应用,水稻提取人血清白蛋白将逐步取代血浆,血荒将大为缓解。对此,杨代常信心满满。 

“那时,人血清白蛋白的价格将大大降低。”对这一新技术,谢卫国同样充满期待。(记者张真真)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