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李宏彬等PNAS阐释空气污染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时间:2013年7月15日
来源:清华大学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C.V. Starr讲席教授李宏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与三位中外学者——北京大学的陈玉宇、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Ebenstein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Greenstone合作,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广告
   X   

   清华大学C.V. Starr讲席教授李宏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与三位中外学者——北京大学的陈玉宇、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Ebenstein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Greenstone合作,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李宏彬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直接投稿的论文,7月8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题目是《空气污染对预期寿命的长期影响:基于中国淮河取暖分界线的证据》(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sustained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on life expectancy from China’s Huai River policy)。这份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污染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平均预期寿命将缩短3年。按照北方地区总悬浮颗粒物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北方5亿居民因严重的空气污染平均每人失去5年寿命,污染的代价巨大。

    这项研究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证明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带来了巨大的健康成本。根据这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增长很快,但是中国的预期寿命提升缓慢,严重的空气污染是重要原因。因此,制定和实施力度更大的空气污染治理政策是必要的,在经济的成本收益方面也是值得的。

  科学地评估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非常困难。一方面,污染程度不同的地区间人群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初始健康水平等都不同,而这些因素的干扰使科学家很难分离出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程度。另一方面,如果人群可以自由迁徙,那么有可能那些更在乎健康的人会搬离污染较严重的城市,这种自我选择的迁徙行为,也会困扰研究者,使一般计量模型估计的结果发生偏差。因为研究对象是人类健康,基本不存在做干预实验的可能性,所以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很长时间没有进展。

  李宏彬的这项研究巧妙地利用中国独特的淮河取暖分界线,解决了准确估计因果关系的难题。中国的空气污染有一个有趣的模式,由南到北,污染水平平滑地变化,但是由于南北方供暖政策不同,在淮河附近有一个巨大的跳跃。冬季大量燃煤供暖使得淮河北岸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比相邻的南岸跳跃性地高出200微克/立方米,同时期人均预期寿命也在淮河南北两岸表现出突变,北方比南方少5年之多。这一突然的跳跃为研究空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然实验,几位经济学家运用间断点回归方法估计污染对健康的因果影响。同时,由于在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城市居民很难跨城市迁徙,这使研究样本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的选择性迁徙带来的偏差。

  此类研究的另一大难题就是获得高质量的污染和健康数据,4位学者在收集数据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收集了淮河南北90座城市从1981年到2000年间每日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数据,并通过中国疾病监控系统(DSP)数据计算了1991年到2000年城市级别的各年龄死亡率、预期寿命和死于心肺疾病的状况,此外研究者的数据集还包含了相应城市的纬度位置、气温、城市设施、居民收入、教育水平等变量。

  这一研究基于目前最为完整的发展中国家环境和健康数据,借助自然实验的统计计量方法,可靠地估计了空气质量和健康的因果关系,让大众对高水平、长时期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一个简单的示意性计算表明,每年整个社会愿意至少支付GDP的两个百分点的支出,使得空气颗粒悬浮物的浓度降低100微克/立方米。

  研究发现严重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长期生活环境中的TSP浓度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上升14%,预期寿命减少3年,且死亡率的上升几乎都是通过增加心肺疾病导致的。该论文的审稿人认为这篇论文是该领域近年来最富创新、最值得探索的研究。

  附 李宏彬简介:

  李宏彬,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C.V. Starr经济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2001年获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李宏彬的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论文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聘“****”特聘教授,2012年获麦肯锡中国经济学家奖。他是IZA的Research Fellow,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和China Economic Review的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首席研究员,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原文摘要: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sustained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on life expectancy from China’s Huai River policy

This paper's findings suggest that an arbitrary Chinese policy that greatly increases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TSPs) air pollution is causing the 500 million residents of Northern China to lose more than 2.5 billion life years of life expectancy. The quasi-experimental empirical approach is based on China’s Huai River policy, which provided free winter heating via the provision of coal for boilers in cities north of the Huai River but denied heat to the south. Using a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based on distance from the Huai River, we find that ambient concentrations of TSPs are about 184 μg/m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61, 307] or 55% higher in the north. Furth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ife expectancies are about 5.5 y (95% CI: 0.8, 10.2) lower in the north owing to an increased incidence of cardiorespiratory mortality. More generally,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long-term exposure to an additional 100 μg/m3 of TSPs i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of about 3.0 y (95% CI: 0.4, 5.6).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