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酷似脑积水的罕见病症及临床意义探究

时间:2025年2月10日
来源:BMC Neurology

编辑推荐:

为解决临床中部分患者症状和 MRI 表现类似脑积水但难以确诊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的病例研究。通过对 1 例患者的综合检查,发现其 NOTCH2NLC 基因异常,确诊为 NIID。该研究提示临床遇类似病例应考虑 NIID 的可能性,为疾病诊断提供新思路。

广告
   X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它就像隐藏在神经系统中的 “神秘杀手”,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患者的健康。由于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常常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混淆,给医生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过去,对于 NIID 的认识十分有限,许多患者在漫长的就医过程中,经历了反复检查和误诊,不仅承受着身体上的痛苦,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不仅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时机,也让医学领域在面对这类疾病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深入了解 NIID 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以及诊断方法,成为了医学研究的迫切需求。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研究人员勇挑重担,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对一位临床表现和磁共振成像(MRI)特征都与脑积水极为相似的患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一系列全面的检查,包括神经学检查、基因检测等,最终明确了该患者的病因是 NIID。这一发现意义非凡,它提示临床医生在面对具有脑积水样特征的患者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常见的诊断思路,还应充分考虑 NIID 的可能性,从而避免误诊和漏诊,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了《BMC Neurology》杂志上。

研究人员开展这项研究时,用到的主要关键技术方法包括: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通过肌电图检测,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周围神经损伤;运用基因检测技术,分析 NOTCH2NLC 基因的 GGC 重复序列,确定是否存在基因异常扩增 。

下面来看具体的研究结果:

  • 病例介绍:研究对象为一位 71 岁女性患者,她的病史十分复杂。7 年前,双手开始出现震颤,且在休息和持物时都会发作,同时还伴有尿失禁症状。4 年前,双下肢逐渐出现无力,行走时步态不稳,还常常感到头晕。入院检查时,患者的血压、心率存在一定异常,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其存在多种问题,如眼球震颤、肢体运动迟缓、反射减弱等。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血液相关指标大多正常,但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损伤,MRI 显示脑部存在多种异常,包括脑积水样改变、脑梗死灶、脑萎缩等。脑脊液引流试验呈阴性,基因检测发现 NOTCH2NLC 基因的 GGC 重复序列达到 91 次,出现异常扩增,最终确诊为 NIID。经过对症治疗,患者的症状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 讨论:此病例的临床表现和 MRI 结果与正常压力脑积水极为相似,但患者存在震颤和自主神经症状,这与脑积水的典型症状不符。进一步的基因检测确诊了 NIID。目前,NII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多聚谷氨酰胺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类似,异常蛋白聚集或核蛋白降解系统功能障碍可能在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NIID 的临床特征多样,认知障碍较为常见,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眼部症状、阵发性症状等。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分为 “痴呆主导型” 和 “肢体无力型” ,该患者被归类为 “痴呆主导型”。此外,成人发病的 NIID 在 MRI 上具有独特的表现,如部分患者在扩散加权成像(DWI)上会出现特征性的 “带状征” 或 “尿布征”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此表现,也有患者会出现其他非典型的 MRI 特征。研究人员还提出了 NIID 导致脑积水的可能机制,认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内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可能会损害神经胶质细胞功能,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导致脑室扩大。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强调了 NIID 临床表现的高度异质性,在临床诊断中,当患者出现脑积水样特征和白质病变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白质受累分布、临床症状、家族史等,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是否为 NIID。这一研究为临床医生诊断 NIID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对这类罕见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为后续的治疗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