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构建公开数据集推动 AI 医学新突破

时间:2025年2月11日
来源:Scientific Data

编辑推荐:

深度学习的内镜手术阶段识别高度依赖大规模数据集和注释,而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公开数据集匮乏。研究人员构建了首个公开的早期胃癌 ESD 视频数据集,包含 20 个视频和 66,656 个阶段识别注释,推动 AI 研究,助力临床应用。

广告
   X   

在医学领域,胃癌如同潜伏在人体内部的 “杀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据统计,胃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早期胃癌(EGC)若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切除,患者的预后情况会大大改善。目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方式,它具有创伤小、能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等优点。然而,ESD 手术对内镜医生的操作要求极高,医生不仅要根据病变形态熟练操作器械,还要时刻保持内镜的最佳位置,精确调节胃内气体量,同时准确判断病变的类型和范围。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AI 驱动的手术视频分析技术,就像为医生配备了一个智能 “助手”,可以逐秒分析手术步骤,为医生提供实时反馈和决策支持,还能提前识别潜在风险,保障手术安全,提升医疗质量。对于新手医生而言,AI 通过模拟环境和分析手术视频,能帮助他们更快地评估自身技能,缩短学习曲线。可是,在 ESD 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症的阶段识别方面,相关研究却相对较少。此前虽有研究对 ESD 视频进行注释并开发出相关系统,但存在视频未公开、手术流程不完善等问题。由于缺乏公开的早期胃癌 ESD 阶段识别数据集,严重阻碍了 AI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成功构建了首个可公开获取的早期胃癌 ESD 视频数据集,这一成果意义非凡,就像是为 AI 在早期胃癌 ESD 研究领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Data》杂志上。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运用了以下几个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数据收集,他们在 2024 年 1 月至 4 月期间,于仁济医院内镜室的日常手术中采集数据。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确保个人信息匿名化处理。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使用特定内镜设备及记录系统,以 1920×1080 像素分辨率、50 帧 / 秒的帧率录制 20 个 ESD 手术视频,并去除消化道外的无关帧。其次是视频注释,研究人员制定标准化标注协议,将 ESD 手术分为 8 个阶段,对视频进行 1 帧 / 秒的下采样后标注,标注完成后还经过严格的多阶段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如下:

  • 数据集构成:20 个 ESD 内镜视频涵盖早期胃癌不同发病部位,其中胃窦(包括胃角)12 例、胃体 5 例、贲门 3 例。这些视频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样本。
  • 标注信息:总共标注了 66,656 帧,每帧都被精确分配到 8 个手术阶段中的一个。通过这种细致的标注,为 AI 算法学习手术阶段特征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支持。
  • 数据集特征:数据集来自 20 位患者,受试者平均年龄 60.35 岁,标准差 9.02 岁,其中女性 8 名、男性 12 名,均为中国患者。这些患者信息的详细记录,有助于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探索潜在的规律。
  • 数据验证:经过严格的标注一致性检验和质量控制,2 名训练有素的医学注释人员对 1 个视频标注的皮尔逊相关系数(PCC)达到 0.949(p<0.001),表明标注协议具有高度一致性,后续注释质量也得到 2 名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严格把控。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强调,该数据集作为目前唯一公开的早期胃癌 ESD 数据集,为 AI 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有助于开发更精准的手术阶段识别系统,推动 AI 技术在早期胃癌 ESD 手术分析中的应用,促进临床实践中 ESD 手术质量的提升。虽然数据集存在仅来自单一医院、收集条件有限等局限性,但随着未来数据库的进一步扩展,有望为该领域带来更多突破,为早期胃癌的治疗和研究开辟新的道路,让更多患者受益。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