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行业这个大舞台上,医护人员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战士,时刻守护着人们的健康。然而,他们在工作中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急诊科(Emergency Department,ED)的护士们。
你知道吗?美国国家医疗保健管理研究所发现,美国有 35 - 54% 的医护人员经历着严重的职业倦怠。在中国,情况也不容乐观,有 27.7% 的医护人员报告出现了抑郁、焦虑和职业倦怠等症状。急诊科护士更是压力 “重灾区”,他们每天要面对大量紧急、复杂的病例,从严重受伤的患者,到突发重症的病人,还有各种生死攸关的抢救场景。而且,他们的工作环境也不太友好,经常会遭遇来自患者和家属的暴力,这让他们时刻处于紧张和不安之中。
不仅如此,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的院前急救人员没有统一的资质,急诊科护士往往是在工作后才逐步接受急救程序培训。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急诊科护士们身心俱疲。据调查,中国西北的 120 名急诊科护士承受着中高水平的压力,远超临床内科和外科护士;他们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率在 19 - 33% 之间,明显高于内科和外科护士。
这些心理问题可不仅仅影响护士们自身的健康,还会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连锁反应。研究表明,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与患者护理质量下降密切相关,还会导致人员流失,增加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研究人员都在努力探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护理部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也加入了这场 “战斗”,他们在《BMC Nursing》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reduction programs among nur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的论文。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有三种类型的干预措施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压力,这一成果意义重大,为后续改善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了开展这项研究,研究人员使用了多种技术方法。他们先在 Web of Science、Scopus、PubMed 和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等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查找关于急诊科护士心理困扰缓解项目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然后依据 PICOS 原则制定了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研究。在筛选过程中,两名作者独立进行筛选,遇到分歧就请第三位作者来裁决。最后,他们用 Cochrane RoB 2 工具评估这些研究的质量,并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下面来看看具体的研究结果。在研究选择方面,一开始从四个数据库中找到了 1620 篇文章,去除 261 篇重复的,又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 29 篇符合要求的文章。这些文章就像从众多 “宝藏” 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明珠”,成为了后续研究的关键依据。
再看看纳入研究的质量,29 篇研究中,2 篇被认为风险较高,1 篇风险较低,剩下 26 篇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随机化过程描述不清晰,比如分配序列隐藏过程和随机序列生成方法报告不完整,这就好比一场比赛,比赛规则没有明确说清楚,可能会影响比赛的公平性。另外,参与者退出研究的原因不明确,也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研究还分析了这些研究的特征。参与研究的国家和地区还挺多,有土耳其、韩国、伊朗、约旦、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等。样本量平均是 70 人,干预组人数在 10 - 115 人之间,对照组在 10 - 107 人之间。干预时间大多是 1 - 4 个月,频率从每周 3 次到每 2 周 1 次不等,每次干预时长 0.5 - 3 小时。教育干预通常采用工作坊形式,持续 1 - 2 天,组织导向干预则持续几个月。
研究人员还对干预类型进行了分类,一共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心理干预,有 18 项研究采用了这种方式,占比 62.0%。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比较常用,它就像给护士们的思维和行为来一场 “大改造”,用积极、适应性的想法和行为取代消极的。比如李等人将参与者按压力源分组进行 CBT 干预,发现能有效改善压力源和职业倦怠状况。还有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 - 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它能帮助护士们专注当下,缓解心理压力。不过在使用这些疗法时也存在一些小问题,像有的研究虽然声称用了 CBT,但实际干预中却没用到行为疗法;MBSR 要求每天练习,但很多研究没有给参与者布置作业。
第二类是教育项目,有 5 项研究采用,占比 17.2%。这类项目主要是通过提升护士们的工作技能和知识,来缓解心理压力。比如张等人开展的死亡教育项目,能降低护士们对死亡的焦虑;常等人把职场暴力教育融入在职培训中,提高了护士们应对职场暴力的自我效能感。但也有研究不太成功,比如卡拉赫什・拉瓦里等人开展的时间管理工作坊,就没有降低护士们的压力水平。而且这些教育项目大多缺乏长期随访,效果能持续多久还不太清楚。
第三类是组织导向干预,有 4 项研究采用,占比 13.8%。这类干预主要从组织管理系统入手,比如质量圈(员工和团队领导自愿参与,识别、评估和解决工作问题的一种管理技术)、灵活管理等。像侯赛因阿巴迪等人开展的质量圈干预,提高了护士们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崔等人的灵活管理干预,降低了护士们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不过这类研究数量较少,实施起来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组织结构、人员合作和资金等问题。
除了这三类干预措施,还有一些其他干预方法值得关注。比如一项研究用芳香疗法,让护士吸入广藿香精油,发现能提高他们的职业生活质量;在新冠疫情期间,还有研究通过发送激励信息来给护士们提供社会支持,这种方式简单又低成本。
从研究结果来看,这些干预措施大多能有效减少护士们的心理困扰。很多研究测量了压力、焦虑、抑郁、PTSD 和职业倦怠等指标,发现干预后这些指标都有明显改善。不过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样本量小、研究地点单一、很多依赖自我报告数据,存在主观偏差,而且缺乏长期随访。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三类干预措施的优缺点。心理干预虽然能有效缓解心理问题,但在促进压力应对策略方面效果不太确定,而且大多是针对已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预防措施。教育项目能提升护士应对工作挑战的能力,但长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组织导向干预能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困扰的发生,但实施困难,而且现有研究对如何减轻工作量、优化应急管理和缓解环境压力等方面关注不够。
综合来看,这项研究系统地总结了急诊科护士心理困扰缓解项目的情况,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心理干预的标准化和科学性,评估心理干预和教育项目的长期效果,通过试点项目和 RCTs 来开发有效的组织导向干预模型。政策制定者和医疗管理者也应该行动起来,为急诊科护士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这样一来,急诊科护士们就能在更健康的环境中工作,更好地守护人们的健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