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的世界里,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可是个让人头疼的 “狠角色”。它在全球癌症死亡排行榜上位居第六,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也给全球的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大家都知道,饮食和胰腺癌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到底是哪些饮食成分在其中 “搞鬼” 呢?这就像是一团迷雾,一直笼罩在科研人员的心头。过去的研究就像盲人摸象,虽然知道饮食是个重要的风险因素,但具体情况却众说纷纭。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有的说这种食物和胰腺癌有关,有的又说那种食物才是关键,这让大家越发困惑。而且,之前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单一的饮食元素,忽略了各种饮食成分之间相互协作或者 “捣乱” 的关系。还有啊,很多研究都是针对特定人群的,缺乏全球代表性,没办法反映出不同饮食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饮食和胰腺癌之间的真正联系。所以,搞清楚这个问题迫在眉睫,不仅能帮助我们预防胰腺癌,还能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呢。
为了揭开这团迷雾,研究人员们开始了一场 “大冒险”。作者[第一作者单位] 的研究人员在《[期刊原文名称]》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论文原文标题]》的论文。经过一番努力探索,他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从 1990 年到 2021 年,全球胰腺癌的发病率像坐了火箭一样迅速上升,这意味着未来全球医疗系统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同时,研究还发现饮食中的脂质摄入和胰腺癌的发病率有着密切关系。多吃坚果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可能会降低患胰腺癌的风险,而反式脂肪则像是个 “坏家伙”,它的摄入量增加会让患癌风险也跟着上升。这些结论就像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预防胰腺癌的新大门,对制定科学的饮食建议和公共卫生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为了开展这项研究,用了不少厉害的技术方法。他们从 2021 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结果数据库里获取了大量数据,这个数据库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 “百宝箱”,里面有 1990 年到 2021 年 204 个国家和地区 369 种疾病和伤害的各种信息。接着,他们运用贝叶斯广义线性模型(Bayesian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来分析食物摄入和疾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同时把年份和地区这些因素也考虑进去,让分析更加全面准确。最后,他们还使用了 “BAPC” 软件包,来预测到 2051 年胰腺癌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看看未来这个病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下面咱们来详细看看研究结果。
- 1990 - 2021 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趋势:研究人员通过查看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里的胰腺癌发病率数据发现,1990 年的时候,全球每 10 万人中只有 3.90 人患胰腺癌(95% 置信区间:3.69 - 4.08),可到了 2021 年,这个数字就涨到了 6.44(95% 置信区间:5.86 - 6.93)。按社会人口指数(Socio - demographic Index,SDI)分组来看,高 SDI 组的发病率增长得特别快,从 1990 年的 11.09(95% 置信区间:10.49 - 11.45)涨到了 2021 年的 19.85(95% 置信区间:17.71 - 21.18);而低 SDI 组的增长相对较小,从 0.58(95% 置信区间:0.45 - 0.69)涨到了 0.70(95% 置信区间:0.58 - 0.84)。不过,经过年龄标准化处理后,发病率的变化就没那么明显了,这说明年龄结构对发病率的影响很大。而且,不管是 1990 年还是 2021 年,男性患胰腺癌的人数都比女性多。另外,年龄和胰腺癌发病率的关系也很紧密,25 - 50 岁的人发病率比较低,每 10 万人里不到 10 个,但 50 岁以后,发病率就像坐了过山车一样直线上升,80 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更是超过了每 10 万人 50 个。
- 1990 - 2021 年饮食结构变化:研究人员分析了不同 SDI 组人群的饮食数据,发现 1990 年和 2021 年,高 SDI 和高中等 SDI 组的人吃的牛奶、水果、蔬菜、omega - 3 脂肪酸、PUFA、红肉和加工肉比较多,而不同 SDI 组人群摄入的膳食钠、豆类和反式脂肪水平倒是差不多。通过进一步研究,他们还发现有 6 种饮食成分和胰腺癌发病率有显著关系,分别是坚果、omega - 3 脂肪酸、PUFA、反式脂肪、膳食钠和钙。其中,omega - 3 脂肪酸和反式脂肪在老年人中的摄入量会稍微增加,坚果则在中青年人群中吃得比较多,其他几种食物的摄入量在不同年龄组没什么明显差异。
- 饮食模式与胰腺癌发病率的关系:研究人员把全球 204 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结构和胰腺癌发病率放在一起研究,发现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和俄罗斯联邦这五个国家的胰腺癌新发病例数占了全球的 53%。发病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国家有 71 个,像格陵兰、摩纳哥、乌拉圭这些国家,发病率都超过了每 10 万人 10 个,而且大多是高 SDI 国家。从饮食结构来看,虽然很多国家的人吃坚果都比较多,但不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量在不同国家差异很大。
- 代表性国家饮食特征与胰腺癌发病率的时间趋势:研究人员挑选了美国、中国、日本等 8 个能代表全球不同饮食模式的国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过去三十年里,这些国家的坚果消费量都大幅增加了,可胰腺癌的发病率变化却不一样。日本的发病率增长很快,三十年间每 10 万人的发病率涨了超过 50%;美国、中国、印度和马绍尔群岛则是小幅度增长,涨幅不超过 20%;以色列和冰岛的发病率几乎没什么变化,一直很稳定。同时,大多数国家的 omega - 3 和 PUFA 摄入量在增加,反式脂肪摄入量在减少。
- 贝叶斯年龄 - 时期 - 队列模型预测:研究人员用贝叶斯年龄 - 时期 - 队列(Bayesian Age - Period - Cohort,BAPC)模型预测了 2021 - 2050 年胰腺癌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结果显示,从 2000 年到 2020 年,胰腺癌的发病率是逐渐上升的,到 2020 年左右达到顶峰,之后就开始稳步下降,一直持续到 2051 年。虽然有些国家因为人口老龄化,胰腺癌的总病例数可能会增加,但年龄标准化数据表明,2020 年以后,各个年龄组的实际发病率其实是在下降的,这可能和公共卫生干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有关。而且,男性和女性的胰腺癌发病率虽然一直有差异,但变化趋势是平行的,都是在 2020 年代初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
研究人员在讨论部分对这些结果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胰腺癌在全球癌症中的地位很特殊,发病率虽然排在第十二位,但死亡率却高居第六,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寿命。这次研究发现,饮食中的脂肪成分对胰腺癌发病率影响很大,像坚果、omega - 3 脂肪酸、PUFA 这些脂质,还有钙、钠等成分都和发病率密切相关。之前也有很多研究表明,饮食和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比如高脂肪饮食和西方饮食模式,因为 omega - 6 多不饱和脂肪酸(ω - 6 PUFAs)含量高、omega - 3 多不饱和脂肪酸(ω - 3 PUFAs)含量低,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而低脂肪饮食,像传统的日本饮食,ω - 6 PUFAs 含量低、ω - 3 PUFAs 含量高,可能更有利于预防胰腺癌。不过,由于不同国家的研究方法不一样,饮食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差异,所以有些结论还不是特别明确,比如 ω - 3 PUFAs 对胰腺癌风险到底有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外,这次研究也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优势在于,研究人员用了先进的方法,考虑了很多因素,还对未来的发病率进行了预测,让我们对饮食和胰腺癌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但不足的是,数据的精细度不够,没办法进行更细致的分析;有些地区因为癌症监测系统不完善,数据可能不太准确;而且这种研究设计也很难确定个体饮食和患癌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方法,比如开展大规模的多中心队列研究,用更复杂的统计方法,或者进行动物实验和随机对照试验,这样才能让研究结果更可靠。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发现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在快速上升,饮食中的脂质摄入和它关系密切。多吃坚果和不饱和脂肪酸可能有助于预防胰腺癌,而要少吃反式脂肪。这为我们预防胰腺癌、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还有制定合理的饮食建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就像在黑暗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们在对抗胰腺癌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