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和巨片吸虫(Fasciola gigantica)主要寄生于牛、羊、山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和胆管中。猪、马、兔等家畜,以及大象、鹿、野牛等野生动物,甚至人类也可能被感染,这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威胁。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肝片吸虫病列为被忽视的疾病。它是分布最广泛的吸虫病,全球有超过 81 个国家报告过该疾病。
肝片吸虫病由 F. hepatica、F. gigantica 以及它们的杂交体引起(在中国、日本和越南有报道过 F. hepatica 和 F. gigantica 的中间杂交形式)。F. hepatica 在全球均有发生,而 F. gigantica 在亚洲和非洲更为常见。在中国,这两种吸虫均有报道。例如,在 2012 - 2017 年间,一项对青藏高原(涵盖四川、西藏、青海和甘肃)的研究使用 ELISA 试剂盒分析了 3276 份牦牛血液样本,F. hepatica 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 34.1%、38.5%、72.0% 和 42.5%。同样,2020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牛的 F. gigantica 感染率在 64.0% - 88.2% 之间(平均 79.7%)。这些发现凸显了 Fasciola 感染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广泛影响。
当动物摄入被感染性囊蚴污染的水或水生植物时,就会发生牛肝片吸虫病。F. hepatica 和 F. gigantica 的生命周期遵循相似的传播模式。胆管中的成虫会向胆汁中产卵,然后卵进入肠道并排出体外。卵在水中孵化并释放出具有活动能力的纤毛毛蚴,毛蚴会钻入中间宿主螺类,如小土蜗(Galba pervia)、斯氏萝卜螺(Radix swinhoei)等椎实螺科物种。有证据表明,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温和 / 寒冷地区以及温暖地区的高地,F. hepatica 主要由属于 Galba/Fossaria 组的小型两栖椎实螺传播;而 F. gigantica 则在非洲和亚洲部分温暖低地由属于 Radix 组的水生、两栖性较弱且通常体型较大的椎实螺传播。在中国,G. pervia、截口土蜗(Galba truncatula)、R. swinhoei、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和黄瓜螺(Radix cucunorica)是 Fasciola 的主要中间宿主。在被感染的螺体内,吸虫会经历胞蚴、雷蚴和尾蚴阶段。然后尾蚴从螺体中逸出,附着在水生植物上并发育成感染性囊蚴。这种寄生虫感染会给受感染动物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持续发热、肝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厌食、体重减轻、贫血、肝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F. gigantica 体型较大,在移行过程中可能更易造成胆管阻塞,从而引发更严重的临床表现。除了健康问题,该疾病还会降低肉类、牛奶等动物产品以及其他副产品的质量,对畜牧业产生重大影响。
牛肉因其营养均衡,成为人们喜爱的蛋白质来源,如今牛肉产业已从注重产量转向注重质量,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牛奶富含蛋白质和钙,是各年龄段人群的饮食主食。此外,牛的生物制品,如胎牛血清,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提供必要的生长因子、氨基酸和激素。在中国,牦牛是青藏高原牧区的主要家畜,其产品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确保牛的健康对于人类福祉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肝片吸虫病对动物和人类都有害。反刍动物在这种疾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全面了解牛肝片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和风险因素至关重要。这些知识可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以减少畜牧业生产中的经济损失。
尽管肝片吸虫病非常重要,但目前中国尚无对反刍动物中该疾病的全面调查。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牛肝片吸虫病的数据进行 Meta 分析,填补了这一空白。研究人员分析了地区、海拔、气候、季节、反刍动物种类、年龄、性别和饲养模式等因素,以确定重要的风险因素。
本研究的目的是全面了解中国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病学情况,评估与该疾病显著相关的风险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控制策略。最终,这项研究旨在促进对中国牛肝片吸虫病流行情况和风险因素的更广泛理解,为减轻其对畜牧业的影响提供思路。
本研究遵循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指南。有关 F. hepatica 和 F. gigantica 在反刍动物中的研究文献,来源于 PubMed、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
研究纳入流程的总结见图 1(此处省略图 1 相关描述)。在系统检索到的 3846 条记录中,有 1034 条是重复的。剩余的 2812 条通过标题和摘要进行筛选,167 条进入全文审查阶段。经过全文审查后,排除了 63 条,排除原因见图 1(此处省略图 1 相关描述)。最终,共有 104 项研究纳入系统评价(附录),其中 44 项(此处未提及 44 项的具体相关内容,原文可能有遗漏)。
本研究首次全面分析了中国牛肝片吸虫病的合并流行率和风险因素。肝片吸虫病是一种由 F. hepatica 和 F. gigantica 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会影响宿主的肝脏和胆管,对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反刍动物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需要重点评估,以了解和降低这种疾病的流行率,这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项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中,检测到牛肝片吸虫病的总体合并流行率为 17%,其中 F. gigantica(52.33%)的流行率高于 F. hepatica(36.60%)。疾病分布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在中国西南部、重庆、高海拔地区、夏季以及 BWk 气候区的流行率较高。时间分析显示,1978 年之前的样本中流行率有所上升。母牛、散养群体(此处原文可能表述不完整)。
伦理审批:无需伦理审批。
数据可用性:支持本研究结果的数据可应要求从通讯作者(C - R. W.)处获取。
作者贡献声明:卓兰:撰写 - 审阅与编辑、撰写 - 初稿、数据整理。于希・张:软件。爱慧・张:撰写 - 审阅与编辑。永艳・王:方法学、形式分析。宏宇・邱:数据整理。俊峰・高:撰写 - 审阅与编辑。国峰・程:撰写 - 审阅与编辑。Hany Elsheikha:撰写 - 审阅与编辑。春仁・王:撰写 - 审阅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