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观的微生物世界里,微生物群落就像一个庞大而复杂的 “社会”,它们在其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 “互动”。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参与营养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甚至还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打个比方,微生物群落就像是地球这个大工厂里的一个个小车间,每个车间都有着独特的功能,而车间里的微生物们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共同完成着各种重要的 “生产任务”。
然而,目前科学家们在研究微生物群落时遇到了不少难题。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极为复杂,既有直接的相互作用,比如两种微生物直接交换代谢产物;也有间接的相互作用,像是一种微生物通过影响环境来间接影响另一种微生物的生存。而且,要想准确地弄清楚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知道这些相互作用是如何构建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以及这个网络的结构是怎样影响微生物群落整体功能的。但现在还不清楚到底哪种研究方法最适合用来量化这个关键网络的参数。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来自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University of Osnabrück)生态系的 Leonardo Oña、Shryli K. Shreekar 和 Christian Kost 等研究人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他们系统地比较了不同识别微生物群落内生态相互作用的方法,明确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TRENDS IN Microbiology》上,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推动微生物群落结构 - 功能关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关键技术方法:
- 共现网络分析:对大量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 16S(针对细菌 / 古菌)或 18S(针对真核生物)rRNA 测序,分析微生物种类丰度的相关性,以此推断微生物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
- 通量平衡分析(FBA):基于基因组规模的代谢网络,通过模拟代谢物的流动来预测微生物之间的代谢相互作用。
- 共培养实验:包括两两共培养实验和群落剔除(drop - out)实验,通过比较菌株在单培养和共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来确定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研究结果:
- 微生物相互作用网络概述
- 网络的基本概念: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网络” 是由相互连接的实体(称为 “节点”)构成的结构化集合,节点之间通过 “边” 连接,“边” 代表着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代谢物交换、信号传递或竞争抑制等。网络理论则为分析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构提供了数学框架。
- 生态相互作用的类型:微生物之间的生态相互作用通常根据对彼此生长的影响分为多种类型,例如互利共生(+/+)、偏利共生(+/0)、寄生(+/-)、偏害共生(0/-)和竞争(-/-)。同时,还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和间接相互作用的区别。直接相互作用指一种微生物的行为直接影响另一种微生物的适应性,而间接相互作用则是指两种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受到其他物种的定量或定性影响。此外,还有关键物种(keystone species)和枢纽物种(hub species)的概念,关键物种对生态群落的功能有着重要影响,枢纽物种则是在网络中与其他成分高度连接的节点。
- 生态网络的类型:微生物网络可以根据节点和边的属性进行分类,包括有向网络(考虑相互作用的方向性)和无向网络、加权网络(考虑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未加权网络,以及动态网络(节点和边随时间变化)和静态网络。
- 推断相互作用和网络属性的方法
- 共现网络:通过测序技术确定微生物种类的相对丰度,进而分析其相关性来推断微生物群落结构。这种方法虽然高效、成本低,但存在诸多缺点。例如,观察到的相关性可能并非真实的生态相互作用,可能是由于生态位重叠或间接相互作用导致的;而且构建网络的过程中涉及多个步骤,每个步骤的选择都会影响网络的结构和解释;此外,该方法还假设相互作用是对称的,而实际上许多微生物相互作用是不对称的。不过,共现网络在生成关于生态相互作用的假设方面仍然具有价值,并且结合功能和环境数据等可以提升其预测能力。
- 基于通量平衡分析的网络:FBA 通过模拟代谢物在基因组规模代谢网络中的流动,来预测微生物之间的代谢相互作用,如互利共生、寄生或竞争等。它在工业生物技术、环境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组研究中应用广泛,因为其门槛较低,只需个体群落成员的注释基因组即可。但自动重建的代谢网络往往不完整,会限制其预测能力,而且 FBA 还存在未考虑调控或信号网络、假设稳态条件、单一目标函数等问题。虽然有动态 FBA(dFBA)等先进方法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计算复杂度的增加又限制了其在大规模系统中的应用。
- 实验确定的网络:共培养实验是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方法,可分为两两共培养实验和群落剔除实验。两两共培养实验可以检测直接相互作用,但难以发现间接或高阶相互作用,且随着物种数量增加,实验数量会呈指数增长。群落剔除实验则可以检测间接效应和代谢依赖性,能识别关键物种,但无法区分直接和间接相互作用,在复杂网络中可能导致对网络结构的误解。这两种实验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将它们与数学模型相结合,能够综合各自的优势,更清晰地揭示微生物网络的结构。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微生物群落结构如何影响其功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微生物群落通常规模庞大,包含众多相互作用的菌株,且部分物种难以在实验室培养。虽然实验方法是确定微生物群落内生态相互作用的 “黄金标准”,但目前主要依赖测序的方法(如共现网络、群落 FBA)在解析高阶间接相互作用和了解菌株基因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未来的微生物网络研究需要结合多种方法的优势,采用迭代方法将实证数据与理论工作相结合,提高计算模型和统计分析的预测能力。同时,整合多组学数据(如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和互补的建模方法,以及应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有望推动该领域从描述现有模式向预测和机制理解的方向转变,这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如动植物健康、生物技术生产群落)创造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