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纳米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NDDs)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5年3月17日
来源:Metabolic Brain Disease

编辑推荐:

本文综述纳米技术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的进展,探讨挑战与未来方向。

广告
   X   

# 纳米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NDDs)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一、神经退行性疾病(NDDs)的现状与挑战


神经退行性疾病(NDDs)是一类以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慢性进行性恶化为特征的病症。它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比如患者生活自理困难,家庭需投入大量精力照顾,社会医疗资源也被大量消耗。

这类疾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逐渐发展且不断恶化,使得早期诊断极为困难。例如一些患者早期可能仅出现轻微记忆力减退,易被忽视,当症状明显时病情已发展到较严重阶段。

目前市面上的药物在治疗 NDDs 时效果不佳,关键原因是这些药物难以有效穿过血脑屏障(BBB)。血脑屏障是人体为保护大脑免受有害物质侵害而形成的一道特殊屏障,它只允许特定物质通过,多数药物无法顺利通过,导致药物在脑部的有效浓度不足,治疗效果受限。

二、纳米技术在 NDDs 诊疗中的应用


为应对 NDDs 的诊疗难题,纳米技术应运而生,其在药物递送系统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脂质体、胶束、树状大分子和固体脂质纳米颗粒(SLNs)等纳米技术为基础的药物递送系统,成为解决问题的希望。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包裹药物形成的纳米级微粒,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修饰性。通过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可以使其更容易穿过血脑屏障,提高药物在脑部的递送效率。比如在脂质体表面连接特定的靶向分子,能够引导脂质体精准地向脑部病变部位聚集。

胶束则是由两亲性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结构。它的疏水内核可以包裹疏水性药物,亲水性外壳使其能够在体内稳定存在。胶束的粒径通常在纳米级别,有利于通过血脑屏障,将药物输送到脑部。

树状大分子是一种具有高度分支结构的纳米材料,它的结构规整,表面含有大量的活性基团,可以进行功能化修饰。通过对树状大分子进行修饰,可以实现药物的高效负载和靶向递送,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固体脂质纳米颗粒(SLNs)是以固态脂质为载体的纳米颗粒,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可降解性。SLNs 可以包裹多种药物,并且在体内能够缓慢释放药物,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三、纳米医学和纳米技术平台的研究进展


作者通过对 PubMed、Scopus 和 Web of Science 等相关数据库进行系统文献检索,重点研究了过去 5 - 10 年发表的同行评审文章、综述和临床研究。研究发现,纳米技术在 NDDs 诊疗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

在诊断方面,纳米技术可以开发出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例如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光学、电学性质,构建新型传感器,能够更准确地检测血液或脑脊液中与 NDDs 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

在治疗方面,纳米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递送效率,还可以实现对药物释放的精准控制。通过设计智能纳米载体,使其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如病变部位的微酸性环境或高浓度的特定酶环境下,释放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

四、纳米医学和递送系统面临的挑战


尽管纳米技术在 NDDs 诊疗中展现出诸多优势,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是首要问题。纳米材料的粒径小,可能会在体内产生一些未知的生物学效应。比如纳米颗粒可能会在体内蓄积,对肝、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潜在损害,其长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纳米药物的大规模制备也存在困难。目前的制备方法往往成本高、产量低,难以满足临床大规模应用的需求。例如一些复杂的纳米载体的制备过程需要精密的仪器和复杂的工艺,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

此外,纳米药物的质量控制也较为复杂。纳米材料的性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制备工艺、储存条件等,如何保证纳米药物的质量一致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针对目前纳米医学和递送系统面临的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

在安全性研究方面,需要深入了解纳米材料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作用机制以及潜在的毒性风险。通过更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评估纳米材料的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在制备技术方面,应探索更加高效、低成本的制备方法,实现纳米药物的大规模生产。例如研发新的合成工艺,简化制备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在质量控制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确保纳米药物的质量稳定可靠。同时,还需要加强纳米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与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技术相结合,开发出更具创新性的诊疗方法。

总之,纳米技术为神经退行性疾病(NDDs)的诊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要实现其临床广泛应用,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开展更多深入的研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纳米技术在 NDDs 诊疗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