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黑色素瘤新型系统治疗策略的分子机制与临床转化研究

时间:2025年3月17日
来源:Die Ophthalmologie

编辑推荐:

针对罕见但高致死率的结膜黑色素瘤(conjunctival melanoma),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特征分析发现其与皮肤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高度相似,进而将BRAF/MEK抑制剂与PD1/CTLA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系统疗法进行临床转化。非随机回顾性研究显示,BRAF突变患者采用BRAF/MEK抑制剂联合治疗(1年无进展生存率54.7%,总生存期29.1个月)显著优于PD1/CTLA4抗体联合方案(1年无进展生存率42%,总生存期18个月)。该研究为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关键循证依据。

广告
   X   

结膜黑色素瘤(conjunctival melanoma)作为罕见恶性肿瘤,虽发病率低却伴随显著肿瘤相关死亡率。当前治疗金标准为根治性切除联合局部辅助治疗,而系统治疗仅用于转移性或不可切除晚期病例。最新分子研究表明,该疾病与皮肤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共享关键基因变异特征,特别是BRAF突变。基于此,针对皮肤黑色素瘤开发的靶向治疗策略——包括BRAF/MEK抑制剂组合与PD1/CTLA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功应用于结膜黑色素瘤临床实践。回顾性数据显示,BRAF突变患者接受BRAF/MEK抑制剂治疗时1年无进展生存率达54.7%,总生存期29.1个月,显著优于PD1/CTLA4抗体联合方案(42%与18个月)。指南推荐对所有病例进行基因组检测,优先对BRAF突变患者启用靶向治疗,而PD1抑制剂可作为BRAF野生型或靶向治疗失败后的替代选择。值得注意的是,CTLA4抗体ipilimumab单药疗效劣于PD1抑制剂,故不推荐使用。未来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更多精准治疗靶点有望被发掘。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