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医学领域,术后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传统的修复方式,如仅使用胫骨、腓骨或钛板进行颌面重建,很难实现理想的种植体定位,进而无法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对于因癌症切除等原因造成的下颌骨缺损患者来说,不仅咀嚼功能受到严重影响,面部美观也大打折扣,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而借助术前或健康颌骨的镜像模型来实现理想重建,也会因下颌骨切除后钛板的固定位置,以及长时间缺损导致的口腔环境变化(包括颞下颌关节和对颌牙列的改变)而困难重重。因此,寻找一种更为精准、有效的颌面重建方法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日本岩手医科大学、北海道大学、爱知学院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将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lant Dentistry》上。研究表明,应用现有的数字技术,包括口内扫描仪、各种 CAD/CAM 软件和 3D 打印机,能够为广泛的颌面缺损制作出高度可预测的颌面种植修复体,为下颌骨缺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方法。首先,利用口内扫描仪(TRIOS3, 3Shape)对患者的上颌骨、下颌骨及咬合情况进行扫描,获取精准的口腔数据。然后,将扫描数据导入 CAD/CAM 软件(Dental system 2017, 3Shape)设计虚拟牙齿,并使用医学成像软件(OsiriX, Pixmeo)对下颌骨进行表面渲染。之后,借助虚拟种植规划系统(CoDiagnostiX, Straumann AG)确定种植体位置,再通过 3D 打印机(ZPrinter 450, 3D Systems)打印出下颌骨模型,用于制作定制钛网(cTiMesh)托盘 。最后,进行髂骨松质骨移植和种植体植入手术。
研究结果如下:
- 下颌骨重建规划:通过口内扫描仪获取数据,在 CAD/CAM 软件中设计虚拟牙齿并进行形态修改,以适应理想的种植体植入。利用医学成像软件处理下颌骨数据,再导入虚拟种植规划系统确定种植体位置,对下颌骨形态进行调整,最后 3D 打印下颌骨模型并制作 cTiMesh 托盘。
- 骨移植与种植治疗:2018 年 5 月,研究人员使用 cTiMesh 托盘进行了颗粒状松质骨和骨髓(PCBM)移植手术。术后 4 个月进行了腭黏膜移植,以解决角化黏膜不足的问题。2019 年 2 月和 9 月分别进行了两次种植体植入手术,之后安装了固定种植临时修复体,但因出现咬颊黏膜和清洁困难等问题,最终确定采用带杆附着体的可摘式颌面修复体。
- 修复效果评估:对比术前和术后的口腔功能数据,发现术后咬合力从 450.4N 提升到 691.1N,咬合接触面积从 10.6mm² 增加到 24.7mm²,咀嚼性能从 159mg/dL 提高到 191mg/dL。修复体佩戴 3 年后,未出现上部结构损坏、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症或种植体脱落等情况,患者的面部外观和口腔功能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对修复效果表示满意。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本研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从种植体植入反向规划颌面重建,解决了传统方法中存在的难题。口内扫描仪的使用简化了印模和咬合记录过程,提前制作钛网托盘减少了手术时间和创伤。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软组织移植的可预测性不足,目前难以准确预测黏膜移植后的伸展性和附着位置。未来,随着扩展现实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技术有望在治疗计划、手术和修复治疗等各个环节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增加颌面重建治疗材料和技术的公共资金投入,将有助于推动该技术成为标准治疗方案。这项研究为颌面重建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有望改善更多下颌骨缺损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