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预测 50 岁及以上巴西人全因死亡率:为老龄化健康管理 “精准导航”

时间:2025年3月30日
来源:npj Aging

编辑推荐:

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慢性疾病流行及死亡率预测难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利用机器学习预测巴西 50 岁及以上人群全因死亡率的研究。结果显示随机森林模型表现最佳,该研究对制定健康政策和开展预防干预意义重大。

广告
   X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浪潮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给社会和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报告,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与之相伴的医疗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预测死亡率,尤其是全因死亡率,成为了公共卫生领域的关键挑战。因为影响全因死亡率的因素众多,它们相互作用且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传统方法难以准确预测。而机器学习(ML)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能让计算机从数据中学习,无需手动编程即可执行特定任务,在健康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健康问题的预测。但此前,针对巴西全体老年人口的全因死亡率预测,尚未有研究评估机器学习的表现。
为填补这一空白,巴西联邦佩洛塔斯大学(Universidade Federal de Pelotas)的 Felipe Mendes Delpino 等研究人员,借助巴西纵向衰老研究(ELSI - Brazil)的数据展开了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pj Aging》上。

研究人员使用了 ELSI - Brazil 的纵向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 2015 - 2016 年的基线调查和 2019 - 2021 年的首次随访,涵盖了巴西五个地区 70 个城市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参与者均为 50 岁及以上的非机构化巴西居民。研究共纳入 9412 名参与者,在约五年的随访期间,记录到 970 例死亡病例。

研究人员测试了九种机器学习算法,包括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决策树(Decision Tree)、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梯度提升(Gradient Boosting)等。他们选取了 59 个预测变量,这些变量涵盖了人口统计学特征、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习惯等方面。为评估模型性能,使用了多种指标,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精度(Precision)、召回率(Recall)等。

在样本特征方面,死亡组(阳性组)的参与者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高,已婚或稳定伴侣的比例更低,受教育程度较低 。

模型结果显示,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AUC 达到 0.92(95% CI:0.90 - 0.94),AUC - PR 为 0.75。通过 SHAP 分析发现,年龄是影响全因死亡率概率最重要的因素,此外,BMI、药物使用、身体活动、生活满意度和教育程度也对模型有重要影响 。

研究表明,虽然模型在预测全因死亡率方面取得了不错的 AUC 值,但在预测阳性类(死亡)时存在困难,这主要是由于类不平衡问题导致的。随机森林模型在处理复杂、异质数据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有效识别高死亡风险个体,为优化资源分配和指导预防干预提供了有力支持 。

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领域,全因死亡率预测对制定健康政策和预防策略至关重要。以往研究多聚焦于特定病因的死亡率预测,而本研究首次针对巴西 50 岁及以上成年人的全因死亡率进行预测,为更广泛的预防干预提供了可能。同时,研究结果有助于早期识别高死亡风险个体,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干预,提高老年人的管理水平和生活质量 。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首先,利用 ELSI - Brazil 的纵向数据,该数据具有广泛代表性;其次,测试九种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出最佳预测模型;再者,运用 SHAP 技术分析各预测变量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多种性能指标评估模型效果。

研究结果部分:

  • 样本特征:对 9412 名参与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死亡组与非死亡组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 模型结果:随机森林模型在预测全因死亡率方面表现最佳,其 AUC、AUC - PR 等指标突出,且在交叉验证中也获得了较高的 F1 分数。
  • 变量重要性:通过 SHAP 分析确定了年龄、BMI 等是影响模型结果的重要变量,而高血压、中风等变量相对重要性较低。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虽然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巴西 50 岁及以上人群全因死亡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类不平衡、样本代表性局限等挑战。未来研究需要探索遗传、环境和社会经济变量的交叉作用,延长随访时间,开展模型的外部验证,评估基于预测模型的干预措施效果,并关注伦理和隐私问题。总体而言,该研究为机器学习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改善老年人群健康管理和制定科学的公共卫生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