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dicine》Stapokibart(CM310)治疗中重度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III期随机对照试验:一项靶向IL-4Rα的突破性疗法

时间:2025年4月5日
来源:Nature Medicine

编辑推荐: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SAR)患者长期面临标准治疗(SoC)疗效不足的困境。北京同仁医院团队领衔的III期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靶向IL-4Rα的人源化单抗Stapokibart(CM310)作为附加疗法,可显著改善基线血嗜酸性粒细胞≥300 cells/μL患者的花粉季症状。研究显示,治疗2周时每日反射性鼻症状总分(rTNSS)较基线改善最小二乘均值差达-1.3(P=0.0008),同时显著提升生活质量评分(RQLQ)。该成果为SoC控制不佳的SAR患者提供了精准治疗选择,发表于《Nature Medicine》。

广告
   X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SAR)作为全球性健康问题,随着气候变化导致花粉季延长而日益严峻。尽管现有标准治疗(H1抗组胺药和鼻用糖皮质激素)广泛应用,但超过60%中重度患者仍面临症状控制不佳的困境。这类患者常伴有显著的2型炎症特征,表现为IL-4/IL-13通路异常激活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导致鼻眼症状反复发作,生活质量严重受损。更令人担忧的是,现有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因年治疗费用高达1-7万美元而难以普及,且针对IL-4Rα靶点的联合疗法在非花粉季模型中的疗效存在争议。这些现状凸显出临床对兼具疗效可及性的新型治疗方案的迫切需求。

北京同仁医院联合全国18个研究中心开展的PHECDA研究,创新性地探索了人源化抗IL-4Rα单抗Stapokibart(CM310)在花粉季作为附加治疗的临床价值。这项III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严格筛选基线血嗜酸性粒细胞≥300 cells/μL的中重度SAR患者,通过600 mg负荷剂量继以300 mg每两周皮下注射的方案,系统评估了其对鼻眼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证实,Stapokibart不仅能快速起效(第4天即显现症状改善),还能持续抑制2型炎症通路,最终使64%患者在治疗4周时达到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状态。这一突破性发现为精准治疗SAR提供了新范式,相关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Medicine》。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设计,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SAS 9.4);2)标准化症状评分系统(rTNSS/rTOSS/iTNSS);3)鼻刷RNA测序(Illumina NovaSeq6000平台,GRCh38参考基因组);4)血清/鼻分泌物生物标志物检测(ELISA和电化学发光法);5)药效动力学分析(TARC、eotaxin-3等)。

主要研究结果:
患者特征:从279例筛查者中最终纳入108例(Stapokibart组50例,安慰剂组58例),平均年龄37岁,52.8%为女性,基线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540 cells/μL,病程9.3年。两组基线特征均衡。

疗效终点:主要终点显示,Stapokibart组2周治疗期间每日rTNSS改善显著优于安慰剂(LS均值差-1.3,95%CI -2.0至-0.6,P=0.0008)。关键次要终点中,4周rTNSS改善进一步扩大至-1.7(P=0.0002),每日rTOSS改善达-0.8(P=0.016)。值得注意的是,64%治疗组患者在28天时达到无症状/轻度状态,较安慰剂组(39.7%)显著提高。

安全性数据: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s)发生率组间相当(52.0% vs 46.6%),均为轻中度。仅安慰剂组1例因夜间盗汗和乏力停药,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

机制探索:鼻刷RNA-seq分析发现Stapokibart显著下调ITLN1、CLC等2型炎症标志基因。血清TARC和鼻分泌物CLC水平较基线降低>50%,证实其对IL-4/IL-13通路的有效抑制。

这项研究通过严谨的设计和多维度的评估体系,确立了Stapokibart在特定SAR人群中的治疗价值。其创新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首次证实IL-4Rα抑制剂在自然花粉暴露期的疗效,突破了既往仅用鼻过敏原激发模型的局限;其次,基于血嗜酸性粒细胞≥300 cells/μL的精准入组标准,使治疗应答率提高至64%;最后,通过鼻刷转录组分析揭示了ITLN1等新型生物标志物与临床改善的关联。这些发现不仅为SAR治疗提供了新选择,也为其他2型炎症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的临床意义深远:对于患者而言,Stapokibart快速(4天起效)且持久(维持4周)的症状控制,显著改善了花粉季生活质量;对医疗系统来说,其与现有标准治疗的协同作用,可能降低高成本生物制剂的用量;从科研角度,发现的CLC、CST1等鼻腔局部炎症标志物,为开发无创监测手段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最佳治疗周期、扩大人群适用性,以及与其他生物制剂的联合应用策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