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恶性肿瘤前列,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就像隐藏在身体里的 “定时炸弹”,早期胃癌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普通的白色光内镜检查虽然常用,但对早期胃癌的误诊率较高,很难将其与炎症性病变区分开来,这就如同在迷雾中寻找目标,困难重重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ME-NBI)技术出现了,它能更清晰地观察胃黏膜的微小病变,提高胃癌诊断的准确性。可内镜检查毕竟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很多患者在检查前会因为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产生抵触心理,无法好好配合医生,这就像给检查之路设置了重重障碍。所以,怎么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检查,同时提高胃黏膜的观察效果,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Gastroenterology》上,为早期胃癌的诊断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方法:首先,通过随机数表法,选取了 2021 年 1 月到 12 月在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无痛胃镜(在静脉注射丙泊酚 [0.5 - 2.0 mg/kg] 和瑞芬太尼 [0.5 - 1.0 μg/kg] 镇静下进行内镜检查,并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次,在护理方面,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最后,通过记录两组患者的胃黏膜可见度评分、胃癌检测率,使用自制的患者依从性评估量表评估患者依从性,来综合分析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如下:
-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胃癌家族史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等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没有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这就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 精细化护理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实验组中,有 334 例(66.93%)患者依从性评分良好(9 - 10 分),165 例(33.07%)评分一般(6 - 8 分);对照组中,仅有 31 例(6.21%)评分良好,468 例(93.79%)评分一般。实验组患者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96.569,p<0.0001)。这表明精细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配合度,就像给患者吃了一颗 “定心丸”,让他们更愿意积极配合检查。
- 精细化护理可提高胃黏膜可见度:胃镜检查时,实验组 384 例(76.95%)患者胃黏膜可见度评分为 1 分(无黏液附着,视野清晰),115 例(23.05%)评分为 2 分(少量黏液,视野不模糊,不影响观察),0 例评分为 3 分(大量黏液附着,视野模糊,影响观察);对照组 27 例(5.41%)评分为 1 分,228 例(45.69%)评分为 2 分,244 例(48.90%)评分为 3 分。实验组胃黏膜可见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91.322,p<0.0001)。这意味着精细化护理能够让医生在检查时看得更清楚,大大减少了因为黏液遮挡而遗漏病变的可能性。
- 精细化护理可提高胃癌检测率:对照组胃癌检测率为 0.6%,实验组高达 4.2%,两者差异显著(χ2=13.721,p<0.0001)。这充分说明,精细化护理联合 ME-NBI 技术,就像给早期胃癌的诊断装上了 “透视眼”,能够更精准地发现隐藏的癌细胞。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ME-NBI 技术利用窄带滤波原理,将内镜白光分离为 415nm 的蓝光和 540nm 的绿光,分别显示黏膜浅层毛细血管和表面结构,放大后能清晰呈现黏膜微血管和表面微观结构变化,在早期胃癌诊断上优势明显。精细化护理从心理、环境等多个维度提供个性化、高质量服务,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配合度。两者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早期胃癌的诊断效果。
不过,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它是单中心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研究结果的推广还需要谨慎;研究周期较短,无法进一步评估联合应用对早期胃癌长期预后的影响;胃黏膜可见度评估缺乏客观定量指标,主观性较强;早期胃癌病例数较少,限制了对可见度与癌症检测率关系的深入分析;萎缩性胃炎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虽然研究中用胃蛋白酶原作为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分层,但仍存在一定干扰。
尽管如此,该研究依然意义重大。它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精细化护理管理联合 ME-NBI 技术在提高患者依从性、胃黏膜可见度和胃癌检测率方面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未来,还需要更多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这种联合方式在早期胃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价值,为个性化、精准化的防治策略提供更有力的依据,让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