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学揭秘大额牛与黄牛牛肉品质差异机制:开启优质牛肉生产新征程

时间:2025年4月8日
来源:BMC Genomics

编辑推荐:

为探究影响牛肉品质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开展了对大额牛(Bos frontalis)和黄牛(Bos taurus)的多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额牛牛肉品质更优,其蛋白、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高且脂肪含量低。该研究为优化育种和提升牛肉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广告
   X   

在人类饮食中,畜肉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而牛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多种关键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意义重大。随着牛肉产业的发展,消费者对牛肉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变为注重品质。然而,牛肉品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品种差异对牛肉品质的影响尤为显著。比如,大额牛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高海拔地区,其肉质鲜嫩多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而黄牛虽也能满足当地食物需求,但与大额牛在肉质上存在明显差异。此前研究虽已发现两者肉质有别,却不清楚其背后的具体机制,因此,深入探究影响牛肉品质的因素,对优化肉牛养殖和提高牛肉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揭开大额牛和黄牛牛肉品质差异的神秘面纱,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深入研究。他们通过多组学技术,综合分析了两种牛的表型、微生物组和转录组,构建了肉 - 微生物 - 基因相互作用网络,旨在揭示宿主 - 肠道 - 肌肉轴的调控机制。最终,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Genomics》杂志上。

研究人员为开展此项研究,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首先,选取 8 头健康雄性大额牛和 8 头健康雄性本地黄牛,采集血清、肠道和肌肉样本。其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评估肌肉品质。再者,运用 16S rRNA 测序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转录组测序探究基因表达差异,利用实时定量 PCR(qPCR)验证关键基因表达。

研究结果如下:

  1. 血清氨基酸和生化指标:与黄牛相比,大额牛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非酯化脂肪酸(NEFAs)浓度显著更低,多数血清氨基酸含量更丰富,总氨基酸(TAAs)水平更高。
  2. 肉品质评估:大额牛牛肉的 a*值显著高于黄牛,且腰大肌(PM)蛋白质含量更高、肌内脂肪(IMF)更低,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必需氨基酸(EAAs)和 TAAs 含量升高,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水平也更高。
  3. 结肠发酵和酶活性:大额牛结肠中乙酸摩尔比明显高于黄牛,氨氮水平升高,蛋白酶活性增强,但 pH、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及其他挥发性脂肪酸(VFAs)摩尔比无显著差异。
  4. 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分析:通过 16S rRNA 测序发现,两种牛结肠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大额牛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相对丰度更高,且与脂肪降解和蛋白质合成相关的微生物种类更丰富。
  5. 结肠和 PM 肌肉的转录组分析:转录组分析表明,两种牛在结肠和 PM 肌肉的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大额牛结肠中与氨基酸吸收相关的基因上调,与短链脂肪酸吸收相关的基因下调;PM 肌肉中与脂肪酸降解、PPAR 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上调,与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下调。
  6. DEGs 的 qRT - PCR 验证: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 qPCR 验证,结果与转录组分析趋势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
  7. 多组学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特定肠道微生物的丰度与肌肉蛋白质、氨基酸和 PUFAs 水平呈正相关,与 IMF 含量呈负相关。结肠代谢产物和酶活性也与肌肉营养成分密切相关。

综合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大额牛和黄牛牛肉品质差异与肠道微生物组成、基因表达密切相关。大额牛独特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如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厌氧棒状杆菌属(Paeniclostridium)等,可能通过调节代谢产物和酶活性,影响肌肉发育、脂质和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提升牛肉品质。这一研究成果为优化肉牛养殖策略、改善牛肉品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推动优质牛肉生产,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肠道 - 肌肉轴在其他动物肉质调控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对畜牧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