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夜蛾科蚯蚓(Lumbricus terrestris)改善温带牧场水分调节:起源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探究

时间:2025年4月10日
来源:Plant and Soil

编辑推荐:

为解决气候变化下降水模式改变对草地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引入L. terrestris改善草地水分调节可行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蚯蚓引入后可存活并繁殖,其起源影响定居成功率。这为草地生态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草地水分调节能力。

广告
   X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降水模式正发生着显著改变,欧洲地区尤为明显。频繁出现的暴雨和长时间的干旱交替,如同一场场生态 “闹剧”,严重影响着欧洲广袤的草地生态系统。要知道,草地在欧洲不仅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更是水分调节的关键环节。而夜蛾科蚯蚓(Lumbricus terrestris)凭借其独特的深垂直洞穴构造,在改善草地水分渗透和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堪称草地生态系统的 “小英雄”。然而,在许多草地上,L. terrestris的数量并不稳定,甚至在部分区域完全缺失,这无疑削弱了草地的水分调节功能。因此,如何让这种蚯蚓在适宜的草地上 “安家落户”,成为了科学家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自荷兰 Louis Bolk Institute 和 Wageningen University 的研究人员勇敢地迎接了这一挑战,他们开展了一项别出心裁的研究。在两个有机奶牛场的草地上,设置了不同处理的中宇宙实验装置,引入了本地采集(NL)和加拿大商业进口(CA)的L. terrestris,旨在探究蚯蚓起源和接种牧场适宜性对其定居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 and Soil》杂志上,为草地生态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他们精心挑选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地点,一个有L. terrestris自然种群,另一个则没有,这为对比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然后,采用了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六个不同处理组,包括未扰动土壤对照组、扰动土壤对照组、接种加拿大蚯蚓组和接种本地蚯蚓组等,每个处理组设置多个重复,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结束后,通过小心挖掘土壤、手工分拣和芥末提取法收集蚯蚓,再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1. 实验地点的选择与土壤特征


研究人员挑选了荷兰南部两个有机奶牛场的永久草地,相距 8 公里。地点 A 有L. terrestris存在,土壤类型为 Typic Humaquept,具有较高的粉砂含量和地下水位;地点 B 没有L. terrestris,土壤类型为 Typic Haploquod,砂含量高,更易受干旱影响,且需要灌溉。通过前期的基线评估,确认了两个地点的蚯蚓分布情况,并对土壤进行了化学性质分析,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2. 蚯蚓接种实验过程


在两个草地上安装中宇宙实验装置,用起重机将钢管打入土壤,设置不同处理组。对于部分处理组,移除土壤并手工分拣去除蚯蚓(保留茧)后再回填,模拟不同的土壤扰动情况。接种的蚯蚓分为来自加拿大的商业购买蚯蚓(CA)和本地采集的蚯蚓(NL),并对引入地点 A 的蚯蚓进行 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VIE)标记,以便后续区分。每个中宇宙装置接种 15 条蚯蚓,并在土壤表面添加秋叶,覆盖网纱防止蚯蚓进出,同时设置围栏防止奶牛干扰。实验期间,定期检查并进行施肥、播种、灌溉等维护操作,确保实验环境稳定。

3. 蚯蚓的采集、分类与数据分析


实验结束后,小心移除土壤,分三层手工分拣收集蚯蚓,并用芥末提取法收集深层土壤中的蚯蚓。将收集到的蚯蚓带回实验室,冲洗、称重后放入 70% 乙醇中保存,以便后续进行物种鉴定。根据蚯蚓是否有环带区分成年和幼年个体,对于难以区分的L. rubellusL. terrestris幼年个体,通过检查隔膜增厚情况进行鉴别。利用 Rstudio 和 Excel 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转换,然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ANOVA)和两样本 t 检验,探究不同因素对蚯蚓数量、生物量等的影响。

4. 实验结果


  • 地点对L. terrestris数量的影响:地点对L. terrestris的总数量、成年个体数量和幼年个体数量都有显著影响。在地点 A,引入L. terrestris后数量未增加;在地点 B,引入后成年和幼年L. terrestris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 接种对L. terrestris数量的影响:接种使L. terrestris的总数量和成年个体数量增加,但对幼年个体数量无显著影响。在地点 A,NL 蚯蚓的回收率高于 CA 蚯蚓;在地点 B,两者回收率相近。
  • 土壤扰动对L. terrestris数量的影响:在地点 A,土壤扰动对L. terrestris数量无显著影响;在地点 B,土壤扰动和接种处理对幼年L. terrestris数量有显著交互作用,未扰动土壤中,NL 蚯蚓的幼年个体数量多于 CA 蚯蚓,而扰动土壤中两者无差异。
  • L. terrestris与其他蚯蚓的关系:在地点 A,共鉴定出 7 种蚯蚓,L. terrestrisL. rubellus无显著相关性;在地点 B,共鉴定出 5 种蚯蚓,L. terrestrisL. rubellus呈正相关。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为期 12 个月的实验,研究表明L. terrestris接种后能够在草地中存活并繁殖后代。蚯蚓起源对其在中宇宙中的定居成功率有影响,本地采集的蚯蚓在某些情况下表现更优,但这种差异在不同地点有所不同,可能与栖息地特异性适应有关。土壤处理对L. terrestris的存活率和繁殖率没有显著影响,而且在资源丰富时,引入的L. terrestris与本地蚯蚓种群能够共存,不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

然而,研究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不同研究中L. terrestris的存活率差异很大,可能与蚯蚓的生活史、病原体压力以及实验设置等因素有关。例如,商业购买的蚯蚓可能因经历运输、储存等过程,其生理状态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受到影响;土壤中的病原体可能对蚯蚓的生存造成威胁,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实验使用的中宇宙装置虽然模拟了自然环境,但与实际野外条件仍有差异,VIE 标记也可能对蚯蚓产生潜在影响。

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为在缺乏L. terrestris或其数量较低的农业草地上进行蚯蚓接种提供了理论支持。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病原体对蚯蚓定居的影响,通过在无菌土壤中进行对照实验来明确病原体的作用。同时,开展长期的野外实验,监测L. terrestris种群在自然环境中的动态变化,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蚯蚓接种作为一种生态工具,在改善草地水分调节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