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等离子体电子束的主动能量压缩:突破局限,开启加速器应用新篇

时间:2025年4月10日
来源:Nature

编辑推荐:

为解决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器能量展宽和能量抖动大,阻碍其实际应用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激光等离子体电子束主动能量压缩研究。结果显示,能量展宽和抖动降低超一个数量级,达现代同步加速器标准,为紧凑型存储环注入器等应用开辟道路。

广告
   X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粒子加速器领域的研究不断掀起新的热潮。射频(RF)加速器能提供高质量的相对论电子束,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医学治疗等多个领域。而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器的出现,更是带来了新的希望。它可以支持比现代 RF 腔高几个数量级的电场,仅需几厘米长的等离子体就能产生千兆电子伏特(GeV)束能量且性能优良的高亮度电子束,这是传统基于 RF 腔的加速器数百米长度都难以企及的优势。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器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其能量展宽和能量抖动(jitter)较大,通常处于百分之几的水平。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自由电子激光器需要能量展宽在千分之一水平的电子束,同步辐射光源的注入器对能量接受度要求也极为严格,仅允许 1% 左右的波动。此外,大能量展宽的电子束在传输过程中还会产生不良的色差效应,使到达相互作用点的束流质量大打折扣。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Deutsches Elektronen-Synchrotron DESY)和汉堡大学物理系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上,为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器技术,利用高功率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电子束。实验使用 ANGUS 钛宝石激光器,其提供 2.2 - J、35 飞秒(半高宽,FWHM)的脉冲,聚焦于 5 毫米长、500 微米直径的氢气通道,通过特定的气体注入和电离方式产生并加速电子束。其次是磁压缩器和 RF 腔技术,电子束产生后,先经过磁压缩器,利用其磁场使电子束纵向拉伸,引入能量 - 位置相关性(能量啁啾,chirp);随后通过 RF 腔,利用 RF 场补偿能量啁啾,实现能量压缩。最后,借助电子光谱仪和多种诊断技术,如闪烁屏和束流位置监测器,来精确测量电子束的能量谱、横向轮廓和位置等参数。

研究结果如下:

  1. 能量压缩效果显著:通过磁压缩器和 RF 腔的协同作用,激光等离子体电子束的能量展宽和能量抖动得到了极大改善。在最佳压缩条件下,能量抖动从 3.5% 降至 0.048%,降低了 72 倍;能量展宽从 1.8% 降至 0.097%,降低了 18 倍。约 50% 的测量结果中,电子束的能量展宽低于千分之一,部分甚至低至 0.068%,达到了电子光谱仪的分辨率极限。
  2. 优化实验参数:研究人员还探索了不同实验参数对能量压缩的影响。例如,增加电子束的拉伸程度(mm),可以降低所需的 RF 幅度和功率,尽管非线性效应会使能量压缩性能有所下降,但仍能将能量抖动和展宽分别降低至 0.09% 和 0.13%,同时 RF 功率消耗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此外,调整 RF 相位可以在几个百分点的范围内微调目标能量,且不会显著影响压缩性能。
  3. 满足应用需求:经过能量压缩的电子束性能达到了现代 RF 加速器的水平,电荷在中值能量 ±1% 窗口内的占比从 18.1% 提高到 99.9%。这种高质量的电子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例如作为未来同步加速器存储环的注入器,能够充分发挥其皮秒级、几安培且能量展宽和抖动极小的优势。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成功实现了激光等离子体电子束的主动能量压缩,使电子束的性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满足了现代同步加速器的严格要求。这一成果为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器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推动其在紧凑型存储环注入器等领域的实际应用。随着高效、高平均功率激光驱动器的进一步发展,基于等离子体的注入器有望成为 RF 技术的紧凑、节能替代方案,为粒子加速器领域带来新的变革。此外,对于需要更高束流的应用,还可以利用 X 波段 RF 技术或等离子体更强的去啁啾梯度,在保持峰值电流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束流光谱特性。这一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器长期以来的关键难题,也为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