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文系统综述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重点探讨了CD20单抗(mAbs)、CAR-T/NK/M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BsAbs)及抗体偶联药物(ADCs)的机制、疗效与挑战。作者通过对比联合疗法优势,提出个体化治疗策略,为优化CLL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以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CLL的治疗模式已从传统化疗转向靶向和细胞疗法,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
CD20单抗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等机制靶向清除肿瘤细胞。利妥昔单抗(Rituximab)作为第一代药物,联合化疗可将CLL完全缓解率(CR)提升21%。第二代奥法木单抗(Ofatumumab)和第三代奥妥珠单抗(Obinutuzumab)通过增强ADCC效应,进一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联合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可显著提升疗效,但需注意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感染风险。
CAR-T细胞通过基因改造靶向CD19等抗原,在复发/难治性(R/R)CLL中展现突破性疗效。临床数据显示,CD19-CAR-T治疗Richter转化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达62.7%。CAR-NK和CAR-Macrophage(CAR-M)凭借天然杀伤力和肿瘤浸润优势,成为新兴研究方向。CAR-M还能重塑肿瘤微环境(TME),激活T细胞抗肿瘤活性。
CD3/CD19 BsAb(如Blinatumomab)通过桥接T细胞与肿瘤细胞触发杀伤,ORR达70%。抗体偶联药物(ADCs)如Polatuzumab Vedotin(靶向CD79b)和Loncastuximab Tesirine(靶向CD19)通过精准递送细胞毒素,在B细胞恶性肿瘤中表现突出。
尽管免疫疗法取得进展,耐药性(如CD19抗原丢失)和毒性管理仍是难题。未来需优化联合策略(如CAR-T+PD-1抑制剂)、开发新型靶点(如ROR1),并探索γδ T细胞等替代疗法。个体化治疗和"现货型"细胞产品的研发将推动CLL治疗进入新时代。
全文通过多维度分析,为CLL免疫治疗提供了从基础机制到临床转化的全景视角,强调了跨学科协作在突破治疗瓶颈中的关键作用。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