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清除型剩余碱(ABE)与脓毒症患者死亡率的关联:一项揭示预后新指标的关键研究

时间:2025年4月12日
来源: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编辑推荐:

为探究乳酸清除型剩余碱(ABE)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回顾性观察研究。结果发现 ABE 与 30 天 / 90 天 ICU 全因死亡率呈 U 型关联,将 ABE 纳入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可提升预测性能,对临床评估意义重大。

广告
   X   

脓毒症,这一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频繁出现的危急病症,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 “杀手”,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它常伴随着代谢和酸碱失衡,而传统的评估指标如乳酸(lactate)和剩余碱(BE),在判断病情和预后方面存在着诸多局限。乳酸不仅受组织缺氧影响,还会因高代谢或清除障碍而出现波动;BE 则难以区分乳酸驱动的酸中毒与其他代谢失衡。因此,寻找一种更精准、更有效的评估指标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北部战区总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上。
研究人员为深入探究乳酸清除型剩余碱(Alactic base excess,ABE)与脓毒症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从公开的医学数据库 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 IV(MIMIC-IV)version 2.0 中提取数据,该数据库涵盖了 2008 - 2019 年美国波士顿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约 76,000 例 ICU 住院患者的信息。研究人员依据脓毒症的相关诊断标准筛选出脓毒症患者,并排除了不符合条件的病例,最终纳入 17,099 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中,ABE 通过公式 ABE(mmol/L) = BE(mmol/L) + lactate(mmol/L)计算得出,其中 BE 和 lactate 值均取自患者入院时首次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研究主要关注患者 30 天和 90 天的全因死亡率,同时也对 ICU 死亡率、住院死亡率、ICU 住院时长和住院时长等进行了分析。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研究人员还提取了患者的多种协变量信息,并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1. 基线特征差异:不同 ABE 四分位数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种族、心率、收缩压、氧饱和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合并症方面,急性肾损伤、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在高 ABE 组更为常见,而心肌梗死和恶性肿瘤在 Q1 和 Q2 组更为普遍。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随着 ABE 四分位数增加,阴离子间隙、葡萄糖和碳酸氢盐水平显著上升。
  2. 死亡率的 U 型趋势:通过分析发现,ICU 和医院全因死亡率呈现 U 型趋势,最低和最高 ABE 组的死亡率风险最高。具体而言,30 天 ICU 全因死亡率中,Q1(29.2%)>Q4(20.1%)>Q2(18.1%)>Q3(14.9%);90 天 ICU 全因死亡率中,Q1(35.6%)>Q4(27.7%)>Q2(23.5%)>Q3(19.3%)。
  3. 生存分析结果:Kaplan - Meier 生存分析表明,最低 ABE 四分位数(Q1)患者在 30 天和 90 天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较高四分位数组患者,组间生存概率差异显著。
  4. 多因素分析关联:经过调整的多变量 Cox 比例风险模型显示,Q1 和 Q4 的 ABE 与 30 天 ICU 全因死亡率较高风险相关;Q1、Q2 和 Q4 的 ABE 与 90 天 ICU 全因死亡率较高风险相关。
  5. 阈值效应分析:限制立方样条(RCS)分析显示,ABE 与 30 天和 90 天 ICU 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确定的拐点分别为 2.5 mmol/L(30 天 ICU 全因死亡率)和 2.2 mmol/L(90 天 ICU 全因死亡率)。在阈值以下,ABE 与死亡率呈负相关;在阈值以上,ABE 与死亡率呈正相关。
  6. 亚组分析发现:亚组分析揭示了年龄、肥胖状态与 ABE 四分位数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在年龄≥60 岁的患者以及肥胖患者中,ABE Q1/Q4 对 30 天 / 90 天 ICU 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更为明显。
  7. 预测性能评估:在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率方面,ABE 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高于 BE 和 lactate。将 ABE 纳入 SOFA 评分模型后,显著提升了对 30 天和 90 天全因死亡率的预测性能,风险重新分类也得到显著改善。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 ABE 与脓毒症患者 30 天和 90 天 ICU 全因死亡率呈 U 型关联,偏离正常 ABE 值可能预示不良预后。阈值分析确定的拐点为临床风险分层提供了重要参考。年龄和肥胖与 ABE 四分位数的交互作用表明,不同生理状态下 ABE 的预后价值存在差异。将 ABE 与 SOFA 评分相结合,能有效提升对脓毒症患者死亡率的预测准确性。ABE 与死亡率的关联可能涉及多种机制,如脓毒症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肝功能障碍导致的乳酸代谢异常、酸碱失衡对器官功能的损害等。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样本量更大,对 ABE 的阈值分析更为细致,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精准的风险分层依据。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可能限制结果的普遍性,部分混杂变量未充分考虑,未关注 ABE 的动态变化等。尽管如此,本研究仍为脓毒症的临床评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ABE 作为一个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患者风险分层和临床决策中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探索,未来需要更多大规模、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其价值 。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