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浪漫化现象的兴起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一种特殊的现象 —— 心理健康问题的浪漫化(Romanticisation),正悄然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浪漫化,指的是将某种现象感知或描绘得比其实际情况更具吸引力、趣味性、酷炫感、深刻性或令人向往。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这种浪漫化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
在社交媒体平台,如 Instagram、Facebook、Twitter、TikTok 和 Tumblr 等,常常能看到一些展现哭泣的人、萧瑟风景、严重消瘦或自我伤害的图片和视频,它们搭配着歌曲或电影台词、诗意的文案,表达着痛苦和精神困扰。这些内容将心理健康问题以一种看似美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却忽略了其背后的痛苦与危害。比如,一些关于饮食失调(Eating Disorders,ED)的内容,将极端减肥描绘成一种追求美的方式,配上激励性或诗意的文字,让青少年误以为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
过去二十年,慈善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大众媒体为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做出了诸多努力。人们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心理健康经历,包括名人、医疗专业人员和普通人。这些分享往往会获得点赞、评论和关注,让社交媒体用户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积极的社会结果联系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心理健康问题的浪漫化。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较高,通过网络寻求情感支持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同时,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社会影响,对社交奖励更为敏感,渴望通过模仿网络上的浪漫化内容来获得同伴的认可和关注,以融入某个社交群体,进而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然而,目前针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二、浪漫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浪漫化过程中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 自杀(Suicide):在新闻报道中,自杀常常被美化和夸大。一些新闻标题使用夸张的语言,如 “令人震惊”“血腥” 等,描述自杀未遂时使用 “成功” 和 “失败” 等词汇,还有类似德语中 “freitod”(意为 “自由死亡”)这样的表述,暗示自杀是一种解放和获得力量的方式。此外,新闻对名人自杀的过度报道,以及一些虚构娱乐作品,如小说和电视剧《13 Reasons Why》,将自杀描绘成具有积极结果的行为,使受害者在死后获得力量和关注,这些都对青少年产生了误导。
- 自我伤害(Self-harm):自我伤害的浪漫化主要通过内容分析和概念性综述进行研究。青少年在网上分享自我伤害的技巧,将其作为一种情感调节的有效方式进行宣扬,甚至将其视为一种 “友谊仪式”。一些自我伤害的内容会搭配诗意的文字、音乐和灰度照片,使其看起来更具吸引力,让自我伤害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成为一种被接受的社会行为,有时还会引发竞争。
- 饮食失调(Eating Disorders,ED):在 “亲饮食失调”(pro-ED)的内容和社区中,饮食失调被浪漫化。这些内容通常包含极端减肥的照片,配以将饮食失调描绘成实现积极结果的必要手段、美丽且深刻的文字。在这些社区中,人们将美丽与低体重和消瘦划等号,通过自我饥饿来追求所谓的美和自我价值。他们相互鼓励节食或催吐行为,提供隐藏饮食失调的建议,甚至使用宗教隐喻来强化这种观念。
-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症(Depression)、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和焦虑症(Anxiety)也偶尔成为浪漫化的对象。在 Tumblr 和 Instagram 上,一些描绘悲伤或抑郁的美学帖子,搭配着诗意的信息或引用,使这些问题看起来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还有一些用户利用流行文化标签、图像、引用和音乐,将抑郁症呈现为幽默的内容。双相情感障碍在一些名人分享积极经历后,也引发了部分人自我诊断的现象。
三、青少年浪漫化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 易受社会影响: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社会学习和社会认知理论表明,他们会通过观察和模仿同伴的行为来学习。在医院、拘留所和学校等场所,都观察到了饮食失调和自我伤害在青少年中的社会传播现象。当青少年接触到对这些行为持积极态度的信息时,这种传播会进一步加剧。此外,社会归属感在青少年时期至关重要,他们在 “亲 ED” 和 “亲自我伤害” 的社区中能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社区提供的同伴验证、理解和集体身份感,都促使他们浪漫化心理健康问题。
- 流行文化的影响:名人对青少年的态度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名人自杀的报道,尤其是那些夸张渲染的内容,会引发青少年的自杀模仿行为。“亲自我伤害” 和 “亲 ED” 社区常常崇拜那些公开自己相关经历的名人,将其视为榜样,从而引发模仿行为。同时,青少年在虚构娱乐作品中接触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浪漫化呈现,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和成熟的认知能力,难以批判性地评估这些内容,容易将其视为现实,进而形成浪漫化的观念。
- 身份形成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份形成的关键时期,浪漫化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他们探索和表达自我。在 “亲 ED” 和 “亲自我伤害” 的社区中,匿名性和社区感让他们能够通过这些问题来探索自我身份,而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缺乏这样的空间。一些青少年在 TikTok 上采用 “患有精神疾病” 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自己和自己的困难,使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四、浪漫化现象带来的影响
-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大部分研究认为,浪漫化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强化个体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于基于行为的问题,如自我伤害和饮食失调。对 “亲 ED” 的 Instagram 个人资料的纵向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帖子中对饮食失调的宣扬程度与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尽管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一些定性数据表明,在在线社区中分享和学习自我伤害和饮食失调的技巧会使这些行为更加严重。电视剧《13 Reasons Why》播出后,青少年自杀率上升,也说明了浪漫化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 对求助行为的影响:浪漫化会导致青少年对求助产生消极态度。他们可能会产生 “我们与他们” 的心态,觉得除了在线同伴群体外,其他人都无法理解和接受自己,从而不愿意向家人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求助。同时,一些媒体作品中对专业人员和成年人提供支持能力的负面描绘,以及 “亲 ED” 社区对康复的排斥态度,都让青少年认为自己不需要帮助,或者担心求助不会被认真对待。然而,也有研究发现浪漫化在一定程度上能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支持,让他们在在线社区中感受到理解和接受,但这种短期的好处可能无法弥补长期来看对心理健康的危害。
五、干预措施的探索
目前,针对减少浪漫化及其相关危害的干预措施的研究还比较有限。一些研究建议通过审查和删除浪漫化的帖子、网站、论坛和标签来防止其在网上传播。例如,Tumblr 设计了一种分类机制来删除违反社区准则的心理健康相关帖子,但这种方法存在争议,因为它可能会进一步污名化这些社区,侵犯言论自由,而且难以识别和删除更微妙的浪漫化内容。
还有研究建议临床医生、学校和家长更多地了解青少年的互联网活动,指导他们合理使用互联网,如控制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减少对点赞和关注的重视,并与信任的成年人进行开放的讨论。此外,基于学校的干预措施和针对同伴网络的个体干预措施也可能有助于解决浪漫化的社会基础,但这些措施的具体实施和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六、研究的局限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中使用的术语不一致,可能导致部分研究未被纳入综述。其次,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内容分析存在局限性,搜索窗口短,研究结果容易过时,且内容可能因地区而异。此外,分析社交媒体和论坛帖子时,个体的人口统计信息往往不完整或无法获取,这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向展开。一是进一步研究浪漫化与其他变量,如正常化、去污名化、个人认同和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实验和纵向设计来评估这些变量之间的时间关系。二是研究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浪漫化态度与同伴态度之间的关联,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影响的作用。三是探索是否可以减少浪漫化及其影响,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为制定更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浪漫化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制定出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