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对牛源 H5N1 流感病毒再感染产生保护性免疫:为防控禽流感提供关键依据

时间:2025年4月18日
来源:Nature Microbiology

编辑推荐:

为探究奶牛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H5N1 病毒后能否产生保护性免疫,研究人员用 H5N1 基因型 B3.13 病毒感染奶牛。结果显示,初次感染可使奶牛产生保护性免疫,该研究为防控 HPAI H5N1 病毒感染奶牛及跨物种传播提供重要依据。

广告
   X   

在禽流感的舞台上,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H5N1 亚型病毒一直是个 “麻烦制造者”。2021 年,H5N1 clade 2.3.4.4b 亚型病毒入侵北美,在野生鸟类、家禽中疯狂传播,还频繁感染陆地和海洋哺乳动物。2024 年,美国德州的奶牛也 “中招”,感染后产奶量大幅下降,而且还出现了至少 20 例人因接触感染奶牛而患病的情况,但牛传人、牛传牛的具体传播途径仍不清楚。更令人担忧的是,病毒在哺乳动物间频繁传播,有可能发生变异,变得更容易在人类之间传播,引发新的大流行。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来自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疫苗与传染病组织(Vac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Organization,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帮助人们了解奶牛感染 H5N1 病毒后的免疫反应,还能为防控该病毒在奶牛群体中的传播、降低跨物种传播风险提供关键依据。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来开展这项研究。在动物实验方面,选用 3 头 6 岁的晚泌乳期荷斯坦奶牛,将其饲养在生物安全三级(CL3)大型动物设施中。在样本采集上,定期收集牛奶、血清、鼻腔分泌物、血液、尿液和粪便等样本,用于检测病毒载量和抗体水平。检测病毒载量时,运用了组织培养半数感染剂量(TCID50)测定法和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技术;检测抗体水平则采用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病毒中和试验(VN assay)和血凝抑制试验(HAI assay)。此外,还对奶牛组织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以此来观察病毒感染对组织的影响。

下面来看看具体的研究结果:

  1. 临床观察:给奶牛后肢乳腺接种 104 TCID50的牛源 H5N1 病毒后,奶牛从接种后第 2 天起产奶量骤降,第 4 天降至最低,到第 15 天恢复至约 50% 。第 3 天出现临床乳腺炎症状,体温持续升高,直到第 5 天才恢复正常。重新给之前未感染的前肢乳腺接种病毒后,没有观察到临床反应、产奶量和牛奶质量也没有变化,这表明自然免疫能让奶牛抵抗疾病。
  2. 病毒组织分布和初次感染后的组织病理学:接种后第 4 天,对一头奶牛进行解剖发现,后肢乳腺组织有明显的病毒 RNA,而前肢乳腺组织含量极少。后肢乳腺出现严重的急性坏死性乳腺炎,肺泡内充满蛋白质物质和脂肪滴,上皮细胞脱落。
  3. 牛奶中的病毒排出:在初次感染的奶牛中,后肢乳腺的病毒 RNA 在接种后第 1 天就能检测到,2 - 4 天达到峰值,20 - 21 天逐渐下降,但之后一直能检测到。前肢乳腺的病毒含量较低。再次接种后,前肢乳腺没有检测到感染性病毒,说明感染诱导的免疫能有效防止病毒复制和排出。
  4. 再次暴露后的组织病理学:再次接种 10 天后解剖奶牛,发现乳腺组织没有明显的细胞损伤,只有一些愈合的迹象,进一步证实了感染诱导的免疫能保护乳腺。
  5. 全身和局部抗体反应:ELISA 检测发现,奶牛在接种后第 7 天血清中出现 NP 特异性抗体,第 14 天牛奶中出现病毒中和抗体(VN antibody)。后肢乳腺的 VN 抗体滴度比前肢乳腺高,而且 28 天前肢乳腺的牛奶能中和高达 106 TCID50的病毒,说明感染诱导的免疫能产生有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
  6. 空气采样:在奶牛养殖相关活动中,如挤奶、清洗牛舍时,空气中能检测到病毒 RNA,这表明日常养殖活动可能产生含有病毒 RNA 的生物气溶胶,增加传播风险。

综合来看,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感染和再感染奶牛,发现奶牛感染牛源 H5N1 病毒后能产生保护性免疫,这一免疫反应体现在临床症状、病毒复制与排出、抗体产生等多个方面。不过,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实验动物数量有限,无法完全模拟自然环境,而且对一些免疫机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但这一研究为后续防控 H5N1 病毒在奶牛群体中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研发针对该病毒的疫苗指明了方向,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完善相关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禽流感病毒带来的挑战。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