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发展的长河中,甲状腺癌的相关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全球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持续攀升,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死亡率却并未随之出现显著变化。这一现象让人们不禁猜测,那些被检测出的甲状腺癌,是否有很大一部分并不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实际影响?与此同时,在肿瘤治疗领域,像 CAR-T 细胞治疗这样的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但其长期安全性也备受质疑。在血液系统疾病方面,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治疗同样面临诸多挑战,BTK 抑制剂在早期 CLL 治疗中的效果也有待明确。为了解决这些医学难题,相关研究势在必行。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虽然文中未提及具体研究机构,但这些研究成果意义重大,相关论文发表在《InFo Hämatologie + Onkologie》上。
在研究甲状腺癌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数据分析的方法。他们从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Database 和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Database 获取了约 92,000 名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 。对于 CAR-T 细胞治疗安全性的研究,研究人员则是对来自 38 项研究的 783 名参与者进行了超过 2200 患者年的跟踪评估。而在 BTK 抑制剂治疗早期 CLL 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名为 CLL12 的 III 期临床试验,招募了 363 名无症状且未接受过治疗的 Binet A 期 CLL 患者参与研究。
下面来看各项研究的具体结果:
- 甲状腺癌过度诊断研究:研究发现,美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从 1975 年的 5.0/100,000 上升至 2009 年的 14.6/100,000,之后到 2019 年趋于平稳。其中,40 - 69 岁女性和 50 - 79 岁男性这两个年龄段的发病率增长最为明显,这与他们频繁就医接触到更多的影像检查有关。同时,甲状腺癌的转移率和死亡率数据并没有明显变化。在德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2013 - 2017 年发现的 28,659 例甲状腺癌病例中,约 63.6% 被认为是过度诊断 。由此可见,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甲状腺结节的检测,进而导致了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
- CAR-T 细胞治疗安全性研究:研究人员对参与 CAR-T 细胞治疗相关研究的 783 名参与者进行了长期跟踪评估。结果显示,2.3%(18 人)的参与者在接受 T 细胞治疗后患上了二次恶性肿瘤,中位时间为 1.94 年(范围 51 天至 14 年),仅 1 例出现 T 细胞淋巴瘤。在肿瘤活检中未发现基因载体的痕迹,这表明二次恶性肿瘤并非由基因载体插入诱变导致。总体而言,该研究数据表明 T 细胞治疗在长期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 BTK 抑制剂治疗早期 CLL 研究:CLL12 研究对 363 名无症状且未接受过治疗的 Binet A 期 CLL 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分别接受依鲁替尼(Ibrutinib)或安慰剂治疗,中位治疗时间为 3 年。经过近 70 个月的中位随访,依鲁替尼组 79% 的患者未出现肿瘤进展、后续治疗或死亡,而观察组仅为 49%,依鲁替尼组发生这些事件的风险比对照组低 72%。在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依鲁替尼组 74% 的患者在研究结束时仍未出现进展,而对照组仅为 17%,依鲁替尼组的进展风险降低了 83% 。然而,在总生存期方面,依鲁替尼组和安慰剂组在 5 年后的生存率分别为 93% 和 94%,预计 10 年后安慰剂组甚至有轻微优势。此外,两组中≥3 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 72%(依鲁替尼组)和 66%(安慰剂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房颤和肺炎 。
综合这些研究结论,甲状腺癌过度诊断问题提醒临床医生在面对甲状腺结节检测结果时应更加谨慎,避免不必要的治疗。CAR-T 细胞治疗的长期安全性研究为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而 BTK 抑制剂治疗早期 CLL 的研究结果则表明,虽然依鲁替尼在无进展生存期方面有显著优势,但对总生存期的影响并不明显,这也为早期 CLL 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为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对未来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甲状腺癌的诊断标准,提高 CAR-T 细胞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以及寻找更有效的早期 CLL 治疗方案,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