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新挑战:头孢他啶 / 阿维巴坦耐药株的临床与微生物学特征解析

时间:2025年4月19日
来源:Annal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Antimicrobials

编辑推荐:

为解决头孢他啶 / 阿维巴坦(CZA)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产生菌的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不明问题,台北荣民总医院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此类菌死亡率高,KPC 变异株有独特耐药性,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广告
   X   

在全球范围内,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感染逐渐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作为 CRE 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携带的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使得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治疗难度大幅增加。头孢他啶 / 阿维巴坦(CZA)作为一种新型 β - 内酰胺 /β - 内酰胺酶抑制剂,曾被寄予厚望用于治疗 CRE 感染,但临床中 CZA 耐药的情况却不断出现,且针对感染携带 KPC 变异株的肺炎克雷伯菌患者的临床研究非常有限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难题,台北荣民总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Annal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Antimicrobials》上,为后续临床治疗和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在细菌鉴定方面,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 - TOF MS)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准确识别;利用 Vitek2 系统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确定各类抗生素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合 Sanger 测序,检测 KPC 基因并识别 KPC 变异株,还借助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分析菌株的遗传背景。研究样本来自 2019 年 2 月至 2024 年 6 月在台北荣民总医院住院的成年患者,这些患者首次感染或定植 CZA 耐药、产 KPC 的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
研究结果如下:
  1. 患者临床特征:研究共纳入 60 例患者,男性占比 65%,中位年龄 73.5 岁,慢性肾脏病 3 - 5 期是最常见的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均为医院内感染,部分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多数患者既往有 CRKP 分离史,且近 3 个月内接触过 CZA 治疗。感染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和血液,14 天死亡率为 20%,住院死亡率达 41.7%。
  2. KPC 变异株与野生株对比:36 株(60%)菌株携带 KPC 变异株,共鉴定出 22 种不同类型,其中 KPC - 33 最为常见。与野生型 KPC 菌株相比,携带 KPC 变异株的患者从入院到首次培养的时间间隔更长,既往 3 个月内 CRKP 分离史和 CZA 暴露比例更高。KPC 变异株对 CZA 的耐药水平更高(MIC≥64μg/mL 的比例为 80.6% vs. 4.2%),同时对美罗培南的敏感性恢复(MIC≤4μg/mL 的比例为 72.2% vs. 0%)。从感染部位来看,KPC 变异株感染患者中医院获得性肺炎更为常见,而野生型 KPC 菌株感染患者中尿路感染更为常见。在死亡率方面,感染 KPC 变异株患者的 14 天死亡率显著低于野生型 KPC 菌株感染患者(11.5% vs. 36.4%)。
  3. 14 天死亡率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感染初期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是 14 天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素,而携带 KPC 变异株则是保护因素。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此次研究中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凸显了 CZA 耐药、产 KPC 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公共卫生的严重威胁。与其他研究相比,本研究全面确定了所有分离株的 KPC 基因型,并结合微生物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研究发现台湾地区在研究期间因新型抗生素尚未广泛应用,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适当治疗比例较低,这与实验室初期药敏试验无法及时获取 CZA 的 MIC 结果有关,提示应重视重复进行药敏试验以监测耐药性发展。此外,KPC 变异株的流行具有地域差异,本研究还发现了 8 种新型 KPC 变异株,为全球 KPC 变异株研究提供了新数据。虽然 KPC 变异株与较低的 14 天死亡率相关,但由于研究的回顾性和样本数量限制,仍存在未测量的混杂因素,且未对 KPC 变异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遗传背景和克隆关系尚不明确。
    综上所述,该研究详细阐述了 CZA 耐药、产 KPC 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揭示了 KPC 变异株与野生型 KPC 菌株的差异,明确了影响患者 14 天死亡率的因素,为临床医生在治疗此类感染患者时提供了关键参考,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治疗策略,同时也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该病原菌的耐药机制和传播规律奠定了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