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精神障碍,给全球疾病负担带来了沉重压力。它不仅让患者陷入情绪低落、对活动失去兴趣的痛苦之中,还严重影响了他们在生活各方面的正常功能。想象一下,许多抑郁症患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举步维艰,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这不仅对个人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
以往研究虽已表明就业对心理健康有益,但对于抑郁症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工作再入与他们后续的功能恢复以及抑郁症状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仍有待深入探索。在此背景下,来自德国的研究人员开启了这项意义重大的研究。
研究人员参与的是一项名为 IPS - ZIB(IPS - Coaching - Back to Working Life)的大型准实验性试验,该试验在德国的两个地点评估支持性就业(SE)干预效果。本次研究聚焦于参与该干预项目的抑郁症患者,对他们的基线数据以及两年后的随访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了全面、准确地衡量各项指标,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在衡量工作再入方面,以患者是否重新进入竞争性就业(从病假返回工作岗位或开始新工作)作为分组变量。功能评估则借助德国版的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估量表 2.0(WHODAS 2.0),该量表涵盖认知、移动、自我护理、社交互动、生活活动和参与六个领域。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则通过德国版的贝克抑郁自评量表 II(BDI - II)进行测量。此外,研究人员还将年龄、性别、最高学历和研究开始时的就业状况等作为调节变量进行考量。
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由于存在部分数据缺失的情况,研究人员运用了多次填补(Multiple imputation)这一先进方法处理缺失数据,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之后,使用线性回归分析来探究工作再入与随访时功能和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并对基线分数和年龄等因素进行控制。
研究结果令人瞩目:在两年的观察期内,约 60% 的参与者找到了竞争性工作。经调整基线功能和年龄后,工作再入与更好的整体功能、认知功能和社区参与显著相关。具体而言,工作再入的参与者在 WHODAS 2.0 总分上平均降低 8.95 分,认知功能和参与领域的损伤也明显减轻。同时,年龄与工作再入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年龄越大,工作再入与更好的整体功能之间的关联越强。然而,工作再入与自我护理、社交互动和家务责任等方面并无显著关联,与移动性和症状严重程度的关联也仅为边缘性不显著。
从功能领域来看,认知功能与工作的关联最为紧密。认知功能不仅是抑郁症的核心特征之一,而且对工作任务的执行至关重要。参与工作或许能够增强患者对自身认知能力的信心,进而提升主观认知感受。此外,参与度与重新就业也密切相关,就业所带来的诸多益处,如经济收入、社会认可等,都有助于提高患者在社区活动中的参与度。
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也意识到存在一些局限性。数据缺失情况较为严重,尽管采用了先进的处理方法,但仍无法完全排除偏差。研究设计为观察性研究,可能存在未测量的混杂因素影响结果。而且,研究仅使用了二分法衡量参与者是否工作,对于工作持续时间等其他因素未作考量,也未评估工作场所的功能情况。
尽管存在这些不足,这项研究仍意义非凡。它为支持性就业干预在促进抑郁症患者工作再入和功能恢复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进一步证实了就业对改善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更加关注抑郁症患者的工作参与需求和功能恢复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sychiatry》杂志上,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开辟了新的方向。
概括来说,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以 IPS - ZIB 项目中抑郁症患者为样本队列,采用 WHODAS 2.0 和 BDI - II 分别评估功能和症状严重程度,通过多次填补处理缺失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变量关系。这些方法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让我们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