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台湾松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壤属性而非根系性状

时间:2025年4月22日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森林生态系统中根际微生物群落组装机制不清的问题,通过分析亚热带山地台湾松(Pinus taiwanensis)在不同海拔(1200-2100m)和季节(夏/冬)下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合土壤理化性质(pH、TC、TN、TP、N:P)和细根功能性状(根直径、SRL、SRA),发现土壤属性(尤其是N:P)比根系性状对微生物群落变异的解释度更高。该成果为理解山地生态系统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广告
   X   

在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如同精密的交响乐,而根际区域就是这场生命交响曲的主舞台。台湾松(Pinus taiwanensis)作为我国东部亚热带高海拔山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组装机制却仍是未解之谜。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单一因素影响,或局限于人工控制实验,难以揭示自然条件下土壤属性和根系性状对微生物群落的协同调控作用。更关键的是,在海拔梯度造成的环境异质性背景下,微生物群落如何响应时空变化尚缺乏系统认知。

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研究团队通过跨海拔(1200m/1700m/2100m)和跨季节(夏/冬)的野外采样,结合高通量测序和多元统计分析,首次揭示了台湾松根际微生物群落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海拔差异导致的土壤N:P化学计量比变化是调控微生物群落的关键因子,其影响力远超根系形态特征。该成果发表于《Applied Soil Ecology》,为预测气候变化下山地生态系统的微生物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跨海拔梯度(1200m/1700m/2100m)和季节(2020年8月/12月)的根际土采样;2)土壤理化分析(pH、温度、TC、TN、TP);3)细根性状测量(直径、比根长SRL、比根面积SRA);4)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高通量测序;5)线性混合模型(LMM)和方差分解分析。

【海拔和季节对土壤性质及细根性状的影响】
数据分析显示:海拔升高显著增加土壤TC(1700m处达1.37倍)、TN(1.81倍)和TP(1.74倍),而冬季的TP含量比夏季高34.8%。细根性状中,比根长(SRL)在1700m达到峰值,比1200m和2100m分别高28.6%和32.1%,揭示出中海拔的养分获取策略优化。

【根际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异特征】
微生物α多样性(Shannon指数)随海拔升高显著降低,2100m比1200m减少15.3%,但季节差异仅3.7%。β多样性分析表明海拔差异解释27.5%的细菌变异和23.8%的真菌变异,远超季节效应(细菌8.2%,真菌6.9%)。

【土壤与根系性状的驱动作用】
方差分解显示:土壤属性解释细菌群落变异的41.3%(真菌38.5%),显著高于根系性状的贡献(细菌12.7%,真菌18.2%)。土壤N:P成为最强预测因子,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呈正相关(r=0.62),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负相关(r=-0.58)。

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颠覆了传统认知——在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化学计量特征而非植物根系性状主导根际微生物群落组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土壤N:P的驱动作用暗示微生物群落可能通过调整元素利用效率来适应不同海拔的资源环境。对于台湾松这类外生菌根植物,虽然根系形态(SRL/SRA)会影响特定真菌类群,但整体群落结构仍受土壤属性约束。这一发现为山地生态恢复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植被重建过程中,改良土壤养分平衡可能比筛选特定基因型植物更能有效调控有益微生物群落。未来研究需结合稳定同位素示踪等技术,进一步解析碳-氮-磷耦合循环在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的调控机制。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