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肝细胞癌(HCC)的分子机制与代谢基础,重点探讨了基于脂质的纳米颗粒(LNPs)如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SLNs)在靶向递送中的突破性应用。通过分析病毒(HBV/HCV)、代谢紊乱(NAFLD)等病因,提出纳米药物通过增强渗透滞留效应(EPR)和受体介导内吞实现精准治疗,显著降低传统化疗的全身毒性,为HCC治疗提供新范式。
肝细胞癌(HCC)占原发性肝癌的90%,其高死亡率与慢性肝炎病毒感染(HBV/HCV)、代谢异常(如糖尿病、NAFLD)及肝硬化密切相关。全球每年新增84万病例,其中80%集中于亚洲和非洲,凸显地域性流行病学特征。HCC的发病机制涉及p53、β-连环蛋白(CTNNB1)等抑癌基因失活及致癌通路异常激活,传统化疗因全身毒性和耐药性受限,亟需新型靶向策略。
病毒驱动:HBV疫苗接种虽降低发病率,但其仍是亚非地区主要致病因素;HCV通过血液传播导致肝硬化,进而诱发HCC。代谢紊乱:肥胖和酒精性脂肪肝(AFLD)通过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促进肝细胞恶性转化。环境致癌物(如黄曲霉毒素)与DNA加合物形成直接相关。
脂质不仅作为能量底物,还通过鞘氨醇激酶(SphK)等信号分子调控肿瘤增殖。HCC细胞中,脂肪酸合成酶(FASN)过度表达促进膜结构生成,而胆固醇代谢重编程助力肿瘤微环境免疫逃逸。
精准递送:LNPs凭借100-780 nm的肿瘤血管间隙(EPR效应)被动靶向,或通过半乳糖受体(ASGPR)主动靶向肝细胞。载药多样性:亲脂性药物(如索拉非尼)可嵌入脂质双分子层,而亲水性药物(如吉西他滨)包载于内核。表面PEG化延长循环半衰期,减少网状内皮系统清除。
生物屏障:血清蛋白吸附导致LNPs聚集,而肝窦内皮细胞(SECs)的窗孔结构(>100 nm)限制跨膜转运。解决方案:采用pH敏感脂质体(如DOPE)促进内涵体逃逸,或整合靶向配体(如转铁蛋白)增强肿瘤特异性摄取。
已批准药物:阿霉素脂质体(Doxil®)通过减少心脏毒性展现优势;在研方案:载siRNA的LNPs靶向VEGF通路进入III期试验。专利分析显示,2015-2024年脂质载体相关研究增长300%,但临床转化率不足5%。
需解决纳米材料体内行为预测、载药效率(现平均<10%)及规模化生产一致性等问题。基因编辑(CRISPR-Cas9)联合LNPs或成下一代突破点,而类器官模型将加速个性化治疗方案开发。
(注:全文严格基于原文数据,未新增结论;专业术语如EPR、ASGPR等均按原文格式标注)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