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自由基交叉偶联在饱和体系偶联中有优势,但对映特异性偶联反应存在挑战。研究人员开展立体保持自由基交叉偶联研究,利用对映体富集的磺酰肼和廉价非手性镍催化剂,首次实现该反应,为相关领域开辟新方向。
自由基(Free radicals)早在 120 多年前就被冈伯格(Gomberg)发现,而第一个自由基交叉偶联反应在 20 世纪 70 年代由科奇(Kochi)证实。与广泛应用的用于构建 C (sp2) - C(sp2) 键的极性交叉偶联化学(如铃木(Suzuki)、根岸(Negishi)、熊田(Kumada)等反应)不同,自由基交叉偶联在应用于饱和体系的偶联时具有优势,因为其反应条件温和,且单电子化学带来了更高的化学选择性。事实上,在交叉偶联中使用常见的碳基片段(羧酸、醇、胺、烯烃等),极大地简化了各种复杂分子的合成过程。尽管有这些优势,但涉及自由基的对映特异性偶联反应此前尚未实现,并且由于自由基几乎瞬间消旋(皮秒级),人们普遍认为该反应极具挑战性。因此,控制自由基交叉偶联的立体化学结果,通常只能通过使用定制的手性配体,逐例实现,或者在附近手性中心的引导下,以非对映选择性的方式达成。此次研究表明,利用容易获得的对映体富集磺酰肼(sulfonylhydrazides)和低负载的廉价非手性镍(Ni)催化剂,首次成功解决了这一棘手难题,从而实现了对映体富集的烷基片段与(杂)芳基卤化物之间的对映特异性、立体保持的自由基交叉偶联反应,且无需额外的氧化还原化学试剂或手性配体。计算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存在一种独特的与镍结合的含重氮烯过渡态,C - C 键的形成是由 N2的释放驱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