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有机-无机配施通过调控微生物磷矿化基因提升土壤磷有效性的跨区域研究

时间:2025年4月23日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传统磷肥资源枯竭问题,通过中国多区域长期定位试验,揭示了有机-无机配施(NPKM)通过激活phoN、appA等磷矿化基因,显著提升玉米土壤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有效磷(AP)含量(97.8±70.46 mg/kg),而磷溶解功能基因(gcd/ppx)不受施肥类型影响的机制。该成果为农业磷素可持续管理提供了微生物学依据,发表于《Applied Soil Ecology》。

广告
   X   

磷素危机正在威胁全球粮食安全。随着磷酸盐矿石储量锐减,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稻和玉米生产国,每年需要消耗259万吨磷肥维持产量。更棘手的是,传统磷肥利用率不足20%,过量施用不仅浪费资源,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多所高校开展了一项跨越6种土壤类型、持续25-4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试图破解有机-无机配施提升磷效率的微生物密码。

研究团队采用宏基因组测序结合化学分析,对54份土壤样本进行多维度解析。通过Prodigal基因预测和KEGG数据库注释,重点追踪41个磷循环相关基因(包括gcd、phoN、pstB等);采用NaHCO3浸提法测定有效磷(AP),荧光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运用PERMANOVA和PLS-PM模型分析环境因子与微生物功能的关联。

在磷有效性方面,NPKM处理使玉米田有效磷含量提升28倍(97.8 vs 3.45 mg/kg),水稻田提升4倍(35.07 vs 8.05 mg/kg)。尤为关键的是,玉米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NPKM处理下达到512.12 μmol pNP/g/h,显著高于NPK(244.75)和对照(169.87),而水稻田未现差异。这种作物特异性响应与玉米更高的磷需求及其根系分泌物特征相关。

基因分析揭示出颠覆性发现:虽然磷溶解基因(gcd/ppx/ppa)总丰度最高,但其对施肥类型无响应;相反,磷矿化基因簇(phoN/appA/phnL等)在NPKM处理中显著激活。例如编码酸性磷酸酶的phoN基因在玉米NPKM土壤中丰度较NPK提升2.1倍,这与AKP活性呈强正相关(r>0.6)。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土壤pH通过调控phoD等碱性磷酸酶基因间接影响磷有效性,而黏粒含量则促进phn系基因表达。

微生物群落分析发现,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磷矿化的主力军,其中Chloroflexi在NPKM处理中丰度激增。值得注意的是,高亲和力磷转运基因pstB在对照土壤中丰度最高,印证了"贫磷环境促转运"的生态策略。

这项研究首次在 continental scale 证实:有机-无机配施通过"微生物矿化主导"而非"溶解强化"的路径提升磷有效性。该发现为优化施肥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玉米种植区优先推广NPKM模式,可减少30-50%的磷肥投入;而水稻田则需配合水分管理激活微生物功能。研究建立的基因-酶活-有效性关联模型,为发展智能磷管理提供了生物标记物。随着全球磷危机加剧,这种"以菌代矿"的生态施肥理念,或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新范式。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