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主要出现在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中。其发生率因癌症类型和治疗方案差异很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强化化疗时,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高达 80%。乳腺癌和肺癌等实体瘤患者,也是这类病症的重要患病人群。
临床表现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患者症状不典型,发热往往是唯一可靠的感染指标。由于炎症反应弱,寒战、疲劳或局部疼痛等症状可能不明显或没有。全面评估需详细询问病史,关注近期化疗情况、已知感染史、既往微生物学数据和危险因素。
医学管理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治疗的关键是早期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患者病情恶化快,就诊 15 分钟内就应迅速使用广谱抗生素。有数据显示,抗生素给药延迟超 30 分钟,死亡率会增加。具体抗生素选择取决于医院的抗菌谱和患者临床状况。常见治疗方案有多种,会综合多方面因素确定。
治疗目标
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首要目标是通过早期有效干预,降低威胁生命的感染和败血症风险。及时启动经验性广谱抗菌治疗很关键,能降低因治疗延迟导致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采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以及对合适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策略,预防后续感染发作也同样重要。
并发症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患者面临多种严重并发症风险,很多都危及生命。细菌感染最为常见,其中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危害极大。此外,还有器官功能障碍、出血性并发症与凝血障碍、胃肠道并发症以及心理健康相关并发症等。
复发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复发常见且棘手,尤其是接受多轮化疗或患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复发风险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先前治疗策略的有效性紧密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未完全缓解或持续免疫抑制的患者,后续发作风险更高。预防策略在降低复发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临床案例
一位 55 岁女性因 38.7°C(101.7°F)发热和全身不适到急诊科就诊。她因新诊断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正在接受诱导化疗,处于化疗第二周,此前有轻微疲劳,但无呼吸道症状、胃肠道不适或局部疼痛。她有高血压病史,服用氨氯地平控制,无既往感染史或其他严重合并症。
讨论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是化疗诱导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对短期治疗效果和长期生存都有重大影响。它的发病因素复杂,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快速诊断、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性护理。尽管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案不断进步,但在早期识别高危患者、降低并发症和复发风险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总结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是严重的医疗急症,尤其在化疗患者中,因其存在严重感染和死亡风险。治疗时需要快速识别病情,利用 MASCC 和 CISNE 评分等工具进行有效风险分层,并立即开展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综合治疗还包括应对复发风险、减少并发症,采用多学科方法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未来方向
未来,个性化医疗和免疫疗法的进展可能会改变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治疗方式。明确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发热的遗传易感性,找到新的治疗靶点,有望革新预防和治疗方法。开发快速即时诊断工具,用于识别病原体和抗生素耐药模式,可能会改善早期干预策略。对疾病机制更深入的理解,也将为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临床护理要点
- 早期识别和风险分层:在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快速启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对预防败血症至关重要。
- 抗生素管理:应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耐药性。
- 并发症监测:对高危患者,密切监测侵袭性真菌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十分必要。
- G-CSF 的作用:G-CSF 可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有可能降低感染风险并改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