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海洋世界里,玳瑁这一古老的海洋生物,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玳瑁因其独特且珍贵的背甲,长期遭受人类的过度捕杀,再加上栖息地因沿海开发、气候变化和污染而不断退化,以及在渔业捕捞中的意外捕获(误捕,bycatch),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尽管全球范围内玳瑁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但针对它们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尤其是在东大西洋区域管理单元(EARMU),对玳瑁繁殖种群的了解更是匮乏。目前,该区域内玳瑁的许多信息如种群规模、繁殖习性、活动范围等都不明确,这严重阻碍了对它们的有效保护。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来自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科学学院生态学、进化与环境变化中心(cE3c)、海洋与环境科学中心(MARE)以及几内亚比绍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区研究所(IBAP)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几内亚比绍的普劳岛(Poilão Island)玳瑁种群展开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杂志上,为玳瑁的保护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技术方法来深入探究普劳岛玳瑁种群的奥秘。在长达 17 年(2007 - 2024 年)的时间里,研究人员通过标准监测和重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记录玳瑁的各项信息。他们为玳瑁安装卫星追踪设备(Platform Transmitter Terminal,PTT),以此来追踪其在繁殖期和觅食期的活动轨迹,进而确定它们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同时,研究人员采集玳瑁的皮肤样本,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探究它们的觅食区域;通过对线粒体 DNA(mtDNA)进行测序和分析,确定玳瑁的遗传组成和种群间的遗传联系。
一、玳瑁的繁殖生物学
从 2007 年至 2024 年,每年在普劳岛能观察到 1 - 6 只雌性玳瑁筑巢或在礁池休息,每年至少有 2 - 11 次筑巢记录,平均每年能看到 5 ± 3 只玳瑁,对应 3 ± 2 只不同个体。在 2018 年和 2019 年的专项调查中,分别记录到 3 只和 6 只不同雌性玳瑁的 7 次和 9 次筑巢事件 。玳瑁筑巢时间为 7 月至 11 月,与绿海龟(Chelonia mydas)的筑巢高峰期重合。雌性玳瑁的平均体长(CCL)为 89.3 ± 4.3 厘米,体宽(CCW)为 77.8 ± 5.6 厘米 ,体型在 EARMU 中较大。研究期间共标记了 29 只玳瑁,部分玳瑁多次被观测到,最长监测时间达 15 年。它们的回迁间隔多为两年,巢间间隔约为 14 - 17 天,每只雌性每年至少筑巢 4 次。此外,在附近的梅奥岛(Meio Island)也有玳瑁筑巢的记录,表明玳瑁可能会更换筑巢地点。
二、筑巢地点选择和繁殖成功率
普劳岛的玳瑁似乎偏好选择较窄且植被较多的海滩区域筑巢,约 87% 的筑巢事件发生在被礁石环绕的较窄海滩部分。玳瑁的平均窝卵数为 164 ± 37 枚 。巢的孵化期为 52 - 65 天 ,原位孵化和转移孵化的孵化成功率分别为 76.8 ± 19.2% 和 79.4 ± 16.2%,二者无显著差异。2018 - 2019 年孵化的幼龟,平均体长(SCL)为 4.05 ± 0.16 厘米,体宽(SCW)为 3.10 ± 0.15 厘米 ,体高(SCH)为 1.72 ± 0.10 厘米 ,体重为 15.55 ± 1.27 克,富尔顿条件指数(Fulton's condition index)表明幼龟身体状况良好。
三、海上空间分布
通过卫星追踪发现,所有被追踪的雌性玳瑁都在比热戈斯群岛(Bijagós archipelago)内活动,在普劳岛和北部约 50 - 60 千米的觅食区域之间移动。繁殖期时,玳瑁的活动范围(95% 利用分布,UD)约为 26.13 平方千米,核心区域(50% UD)在普劳岛的南部或西南部,完全位于海洋国家公园的禁捕区内。觅食期的活动范围为 38.41 平方千米 ,核心区域为 2.70 平方千米 ,且核心区域都靠近小岛和沙洲。对追踪到觅食区域和未追踪到觅食区域的玳瑁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无显著差异,表明它们可能利用相同的觅食区域。
四、遗传评估和潜在的大西洋联系
遗传分析检测到两种线粒体 DNA D - 环单倍型,即 EiBR7(与 EiA48 或 EiIP16 同义)和 EiBR5(也称为 EiA49)。普劳岛是 EiBR5 单倍型已知的唯一繁殖地,这两种单倍型都属于东大西洋和(或)印度 - 太平洋遗传分支。尽管成年玳瑁在比热戈斯群岛活动范围较小,但这些单倍型在大西洋两岸的幼年玳瑁中都有发现,表明幼年玳瑁在早期可能进行远距离迁徙,普劳岛的玳瑁种群对维持东大西洋及更远区域的觅食群体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研究结果和讨论可知,普劳岛作为西非已知的唯一玳瑁定期筑巢地点,对 EARMU 的玳瑁种群至关重要。其独特的遗传组成,为研究玳瑁种群的连通性提供了重要线索。尽管目前普劳岛玳瑁种群数量较少,但该岛位于海洋保护区内,且过去十年实施了保护措施,为种群的未来增长带来了希望。不过,近期发现普劳岛存在玳瑁和绿海龟杂交的现象,未来需要对潜在的杂交卵进行遗传评估,以确定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此外,比热戈斯群岛其他地方可能存在未被记录的玳瑁筑巢地点,需要开展全群岛范围的调查。这项研究为玳瑁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对保护这一极度濒危物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