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喀麦隆 Campo Ma’an 景观:解析保护区管理中多方利益博弈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之道

时间:2025年5月12日
来源: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编辑推荐:

在保护区管理中,不同行为者利益与管理结果的关系尚不明确。研究人员以喀麦隆 Campo Ma’an 景观为对象,运用行为者中心权力(ACP)理论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结果主导景观,且发现企业行为者转型潜力。这为推进非强制性管理及理论发展提供依据。

广告
   X   

在全球生态保护的大舞台上,保护区犹如珍贵的生态明珠,承载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任。然而,这些保护区却常常陷入多方利益交织的 “漩涡” 之中。在热带国家,保护区宛如 “自然资源战场”,不同行为者基于各自的生态、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利益,在这里展开激烈角逐,导致管理结果复杂多变。就拿喀麦隆来说,其境内的保护区数量不断增加,管理问题也接踵而至,资源管理引发的冲突频发,治理和生计问题成为困扰当地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为了深入剖析保护区管理中行为者的利益诉求以及这些利益对管理结果的影响,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聚焦于喀麦隆的 Campo Ma’an 景观开展了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杂志上,为保护区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研究人员采用了关键信息提供者访谈(KIIs,n = 25)和焦点小组讨论(FGD,n = 10)的方法。在 Campo Ma’an 景观周边的四个区域,选取了 12 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调查。通过对访谈和讨论内容的转录、翻译、编码以及定向内容分析,研究人员深入挖掘了行为者的类型、利益、权力运用和管理结果等信息。

在研究结果方面,首先是行为者类型和利益。在 Campo Ma’an 景观中,存在众多具有不同利益的行为者。经济利益方面,社区行为者渴望获得土地和森林资源以维持生计,参与生态旅游等活动;民间社会行为者和企业行为者则在促进社区行动、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存在利益诉求,但企业行为者有时会与保护和社区行为者产生利益冲突。生态利益方面,国家通过保护服务部门和非政府组织(NGOs)开展生态监测和保护活动;社区行为者也参与到生态保护中,但与强大行为者存在利益冲突。社会利益方面,NGOs 和部分企业致力于发展社区的社会文化和营销网络。

其次是行为者利益和参与的结果。生态结果呈现出复杂态势,一方面,通过各方努力,生态监测数据不断完善,部分地区偷猎现象减少,野生动物仍有一定数量存在;另一方面,栖息地破碎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严峻。经济结果上,社区参与替代生计活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如可可种植等,但也面临着作物种植发展不均衡、非木材森林产品(NTFPs)价值链条发展困难等问题。社会结果则是价值链条有所发展,社会网络得到改善,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冲突,如边界划分争议、社区参与不足、生态旅游项目参与受限等。

在结论和讨论部分,研究发现,在 Campo Ma’an 景观中,国家 - 民间社会行为者群体占据主导地位,企业行为者次之。国家 - 民间社会行为者群体生态利益显著,而企业行为者有潜力从种植园扩张转向生态旅游发展。生态结果在景观中占主导,但偷猎和森林转变等负面生态结果突出。

从理论意义上讲,该研究为 ACP 理论框架提供了实证支持,强调了企业行为者利益在保护区管理结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展示了在生态旅游发展框架下,保护与企业行为者利益融合的可能性,为推进非强制性权力在保护和生计追求中的运用开辟了新途径。从实践意义来看,研究结果有助于保护区管理者更好地理解不同行为者的利益诉求,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平衡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的需求,减少冲突,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选取范围有限、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等,未来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运用更多定量方法,扩大样本规模,进一步深入探究保护区管理中的复杂问题。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