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亚到南美:通过基因组测序追溯人类最长迁徙历程

时间:2025年5月16日
来源:SCIENCE

编辑推荐:

GenomeAsia 100K联盟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跨大陆的基因组学研究。团队对北亚和南美27个国家的139个族群的1537名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公开的美洲原住民基因数据,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北亚-美洲种群遗传图谱。

广告
   X   

人类迁徙的史诗画卷中,美洲大陆的开拓史始终笼罩着层层迷雾。自非洲起源后,人类历经数万年跨越欧亚大陆,最终抵达美洲的历程充满争议:何时分化?如何迁徙?遗传结构如何演变?这些问题长期困扰学界。

此前研究多基于全基因组基因分型数据,对北亚与南美原住民的分化、混合程度及隔离状态难以精准解析,而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的缺失更让精细种群遗传研究止步不前。

为了破解这些谜团,GenomeAsia 100K联盟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跨大陆的基因组学研究。团队对北亚和南美27个国家的139个族群的1537名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公开的美洲原住民基因数据,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北亚-美洲种群遗传图谱。

这项研究成果于5月15日发表于《Science》杂志上,为理解人类迁徙与适应提供了关键线索。

种群结构与混合历史

全基因组数据分析显示,北亚种群的遗传结构由6个祖先成分构成,其中西西伯利亚血统(以凯特人、涅涅茨人为代表)是当代西伯利亚人、部分东北欧及中亚人的共同祖先。约1万年前,西西伯利亚祖先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但如今其种群规模已缩减73.6%,濒临边缘化。

西白令海种群(如科里亚克人、因纽特人)遗传独特性显著,与美洲原住民亲缘关系密切——科里亚克人携带5%的美洲原住民血统,因纽特人更高达28%,暗示700-5100年前存在基因交流。

南美原住民则呈现四大祖先谱系的星状分化模式,约1.39万至1万年前,亚马逊人、安第斯人、查科印第安人及巴塔哥尼亚人从共同祖先快速分化。安第斯血统在秘鲁古代样本中占主导,巴塔哥尼亚血统则富集于智利、阿根廷古人类,印证了南美大陆的遗传连续性。

种群动态与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模型揭示,在旧石器时代末期(约2.68万至1.93万年前),北亚与美洲原住民祖先分化,恰逢末次冰盛期。随后南美祖先经白令陆桥南迁,在冰盖南缘分化为南北支,约1.45万年前抵达巴塔哥尼亚,完成人类史上最长距离迁徙(从非洲至南美南端)。

然而,地理隔离(如安第斯山脉、亚马逊雨林)与迁徙导致的奠基者效应,使南美种群遗传多样性显著降低——亚马逊人、巴塔哥尼亚人的纯合性片段(ROH)长度与数量远超非洲人群,HLA基因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呈负相关,免疫基因多样性丧失可能增加疾病易感性。

环境适应的遗传印记

北极环境塑造了西白令海种群的独特遗传特征:CPT1A基因的Pro479Leu变异(rs80356779)在因纽特人中的频率高达90%,该变异通过调节脂肪酸代谢增强产热,虽与代谢疾病相关,但在北极人群中受正选择保留;LPAR1基因3'UTR变异(rs1043128)则可能参与体温调节,其G等位基因在因纽特人中的频率达到90%,显著高于其他种群。

安第斯高原人群则演化出低氧适应机制:EPAS1基因的His→Arg变异(rs570553380)在克丘亚人中的频率为28-45%,该基因通过调控红细胞生成适应高原低氧环境,与藏族人群的适应性变异独立起源,展现趋同进化特征。

医学遗传学与保护意义

研究在GA100K:NENA数据中鉴定出67,252个临床相关变异,其中529个致病变异分布于280个基因。西欧亚人群携带更多杂合致病变异,可能与欧洲人群研究偏倚相关;尼夫赫人、安达曼岛民则出现纯合致病变异富集,提示隔离种群的遗传负荷风险。此外,77个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变异在种群间频率差异显著,为精准医学提供了地域遗传数据支撑。

结论与启示

这项研究以基因组测序为画笔,重新勾勒了人类跨洲迁徙的壮丽图景:从北亚到南美的迁徙不仅是地理征服,更是遗传与环境协同进化的历程。

四大南美祖先谱系的快速分化、北极与高原的适应性进化、种群隔离导致的遗传多样性流失,共同书写了人类适应辐射的复杂篇章。研究同时警示,殖民时代以来的种群衰退与文化流失,正威胁着这些独特遗传资源的存续。

未来,整合种群历史与遗传多样性数据,将为疾病研究、药物开发及原住民保护提供关键科学依据,而尊重传统生态智慧、守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更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