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亚地区沙漠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贡献分析

时间:2025年5月19日
来源:CATENA

编辑推荐:

该综述利用沙漠化差异指数(DDI)对 1982-2020 年中亚干旱区沙漠化动态进行时空分析,借助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框架量化自然与人为驱动因素贡献。发现约 14.81% 区域沙漠化,自然因素占比 69.1%(如雪水当量 SWE),人为占 30.9%,为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广告
   X   

中亚干旱区沙漠化动态的自然与人为驱动因素解析(1982-2020)


研究背景与方法


沙漠化被定义为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驱动下的干旱、半干旱及干燥亚湿润地区土地退化(UNCCD, 1994),是全球重大环境挑战之一,威胁超十亿人口生计,亚洲年经济损失约 840 亿美元(UNCCD, 2018)。传统监测方法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如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被广泛应用,但 NDVI 在沙漠化监测中存在局限性。为此,研究采用沙漠化差异指数(Desertification Difference Index, DDI),该指数整合反照率 - NDVI 特征,可有效捕捉地表覆盖和水 - 能量动态变化。

在驱动因素分析方面,研究引入非线性格兰杰因果(Granger causality, GC)框架,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在像元尺度量化自然(如气候因子)与人为因素(如人类活动)对中亚干旱区沙漠化的相对贡献。研究区域为中亚干旱区(干旱指数 AI<0.65),涵盖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气候以干旱 - 半干旱为主,植被以草地、半荒漠和荒漠生态系统为主,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敏感。

沙漠化时空动态特征


1982-2020 年中亚干旱区约 14.81% 区域发生沙漠化,最显著退化区域集中在咸海南部和哈萨克斯坦西北部,咸海周边退化是中亚土地退化典型案例。从 DDI 时空分布看,北部地区 DDI 值较高,南部较低;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中,森林、草地和农田 DDI 值相对较高,灌木地和裸地较低。

驱动因素量化分析


通过像元尺度随机森林格兰杰因果模型分析发现,雪水当量(Snow Water Equivalent, SWE)是影响区域干旱地变化的主要自然因子,尤其在农田、草地、灌木地和裸地中作用显著。温度则是森林退化的主导驱动因素。进一步量化表明,中亚沙漠化中 69.1% 归因于自然驱动因素,30.9% 由人为因素贡献。

结论与数据开放


研究构建了 1982-2020 年基于反照率 - NDVI 特征空间模型的 DDI 数据集,揭示中亚干旱区沙漠化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结果强调自然因素(如 SWE、温度)的主导作用,同时指出人为因素的不可忽视性,为制定区域特异性土地管理和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相关数据(DDI、气象数据、 livestock 数据)分别通过 ScienceDB、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数据存储库(CDS)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开放获取。

本研究为理解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退化机制、提升干旱区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韧性提供了重要参考,其方法框架可为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研究提供借鉴。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