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人类胚外中胚层(ExM)发育机制不清的问题,研究人员通过调控BMP、WNT和Nodal信号通路,首次实现naive和primed hESCs在4-5天内高效(~90%)分化为ExM样细胞(ExMs)。研究发现ExM分化需经历原始条纹样中间态(PSLI),并揭示初始多能状态影响ExM的转录特征和功能特性。该研究为人类早期发育建模和胎盘疾病研究提供了新工具,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人类早期发育过程中,胚外中胚层(Extraembryonic mesoderm, ExM)是形成胎盘、脐带和卵黄囊的关键结构,但其分化机制长期未明。由于伦理限制和技术障碍,科学家难以直接研究人类植入后胚胎的ExM发育过程。尽管近年来类胚胎模型和干细胞分化技术取得突破,但ExM分化的信号调控原理、发育动态以及不同多能态干细胞的分化偏好仍存在重大知识空白。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对理解人类早期发育至关重要,也为胎盘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要成果。研究人员通过系统比较naive(对应植入前外胚层)和primed(对应植入后晚期外胚层)两种状态的人胚胎干细胞(hESCs),首次阐明BMP、WNT和Nodal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可诱导hESCs高效分化为ExM样细胞(ExMs),并揭示其通过原始条纹样中间态(Primitive streak-like intermediates, PSLIs)的发育路径。
研究采用三大关键技术:1)建立CHIR99021(CHIR, WNT激活剂)+BMP4(CB)和添加Activin-A(CBA)的诱导体系,结合流式分选和长期培养;2)利用TCF/LEF:H2B-GFP报告系统和MESP1-mTomato敲入hESC系追踪谱系分化;3)整合批量RNA测序和10x Genomics单细胞转录组(scRNA-seq),并与人类胚胎(E10-14)和类胚胎模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研究结果首先显示:在"快速高效诱导naive hESCs分化为可扩增ExMs"部分,CB处理4天的naive hESCs(CBNs)中90%细胞表达GATA6/SNAIL等ExM标志物,scRNA-seq鉴定出ExM(86.1%)、内胚样ExM(EnExM,7.4%)和羊膜样细胞(AM,6.4%)亚群。与植入后胚胎ExM相比,这些细胞更接近早期发育阶段特征。
"WNT信号是naive hESCs中ExM分化的关键"部分证实:当用IWP2(WNT抑制剂)替代CHIR时,细胞命运转向TFAP2A+羊膜谱系。β-catenin核定位分析和TCF/LEF报告系统显示,WNT活性是ExM分化的"分子开关"。
"naive hESCs中ExMs的发育动态"通过时序分析揭示:分化第1-2天出现TBXT+/MIXL1+ PSLIs,第3天后逐渐向FLT1+/KDR+ ExMs转变。伪时序分析显示从Pre-EPI→Tra→PSLI→ExM的连续轨迹,且WNT/BMP通路基因在过渡态富集。
"培养人类胚胎中PSLIs先于ExM形成"的发现尤为关键:整合胚胎scRNA-seq数据发现,E11胚胎中OCT4+/T+细胞早于KDR+ ExMs出现,免疫荧光证实E11胚胎存在T+/GATA6+ PSLIs但未见成熟ExM,支持体外模型的生理相关性。
"primed与naive hESCs对CB条件的差异响应"显示:相同CB条件下,primed hESCs主要分化为TFAP2C+/CK7+羊膜细胞(76.4%),仅18.8%为ExM。但添加Activin-A的CBA条件使primed hESCs高效(>90%)分化为ExMs,且同样经历PSLI阶段。
研究最后通过"naive和primed hESCs在ExM分化中的异同"比较发现:两种来源的ExMs虽共享核心特征,但primed来源者高表达胎盘发育关键基因IGF2/DLK1,更类似原肠胚期ExM;而naive来源者则与植入前胚胎ExM相似,且能产生CD31+/KDR+造血内皮前体。
该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人类ExM分化的信号原则和发育轨迹,突破性地实现不同多能态hESCs的高效ExM分化。其建立的CBA诱导体系(4-5天效率>90%)远超既往需30天的方法,为胎盘研究提供标准化工具。发现PSLIs作为保守发育中间态,为理解灵长类特有的两波ExM起源(植入前和原肠胚期)提供新视角。研究还揭示多能态影响分化效率、细胞组成和功能特性,提示发育阶段特异性的ExM异质性可能具有重要生理意义。这些成果对破解早期妊娠失败、胎盘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