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维生素D与癌症关联性争议,韩国研究人员基于心血管疾病关联研究(CAVAS)和健康体检者研究(HEXA)两大队列,对46,514名≥40岁成人进行10.6年随访。研究发现较高血清25(OH)D水平(中位数45.6 nmol/L)可显著降低总体癌症风险(HR=0.80,Ptrend<0.001),尤其对肝癌(HR=0.32)、结直肠癌(HR=0.72)和肺癌(HR=0.75)具有显著保护作用,为亚洲人群维生素D防癌策略提供重要循证依据。
维生素D作为人体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其经典作用在于调节钙磷代谢和骨骼健康。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维生素D受体(VDR)广泛分布于多种非骨骼组织中,提示其可能具有更广泛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在癌症领域,实验室研究显示维生素D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和诱导凋亡等机制发挥抗癌作用。但令人困惑的是,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却存在巨大分歧:生态学研究发现日照强度与某些癌症死亡率呈负相关,而个体水平的观察性研究却未能得出一致结论。更值得注意的是,现有证据多来自欧美人群,亚洲人群数据严重匮乏。
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巧妙整合了心血管疾病关联研究(CAVAS)和健康体检者研究(HEXA)两大前瞻性队列资源,对46,514名40岁以上的韩国成人进行了长达10.6年的追踪。这项发表在《Nutrition Journal》的重要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亚洲人群中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癌症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研究团队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这一金标准技术测量基线血清25(OH)D浓度,并通过三角函数模型校正季节变异。癌症结局数据通过链接韩国中央癌症登记系统获取,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风险关联。为控制混杂因素,模型调整了吸烟、饮酒、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并对前列腺癌和乳腺癌进行了年龄分层或激素使用状态的特殊处理。
血清25(OH)D水平与总体癌症风险
研究显示,经过季节校正的血清25(OH)D中位浓度为45.6 nmol/L。与最低四分位数组相比,较高四分位数组的总体癌症风险显著降低,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Ptrend<0.001)。当采用绝对切点分析时,25(OH)D≥75 nmol/L者比<30 nmol/L者风险降低24%。
特定部位癌症风险分析
在肝癌中观察到最强的保护效应,最高四分位数组风险降低达68%。这种关联在排除肝病病史者后依然稳健,提示并非由肝病导致的维生素D代谢异常所解释。结直肠癌和肺癌也呈现显著负相关,尤其在吸烟者中肺癌风险降低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风险与25(OH)D水平呈非显著正相关,而胃癌和乳腺癌未发现显著关联。
亚组分析的启示
年龄分层显示,40-59岁人群的保护效应强于≥60岁者。队列间差异分析发现,来自城市体检中心(HEXA)的人群肝癌风险降低幅度大于农村队列(CAVAS)。吸烟状态分析揭示,维生素D对肺癌的保护作用仅限于吸烟人群,这为理解维生素D与烟草致癌物的交互作用提供了线索。
这项研究通过大规模前瞻性设计填补了亚洲人群维生素D与癌症关联的证据空白。其创新性在于:首次在韩国人群中证实较高25(OH)D水平与总体癌症风险降低相关;明确了肝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癌症的显著保护效应;揭示了年龄、吸烟状态等重要效应修饰因素。这些发现为制定针对性的癌症预防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是对维生素D普遍缺乏的东亚人群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研究同时提出了若干待解问题:为何前列腺癌风险呈现升高趋势?甲状腺癌的意外关联是否与韩国特有的过度诊断现象有关?这些谜题提示维生素D可能通过器官特异性的分子机制影响癌症发生。未来需要更多研究阐明VDR信号通路在不同癌种中的作用差异,以及基因-环境交互效应的影响。从临床实践角度看,这项研究为维生素D补充剂在癌症一级预防中的潜在价值提供了支持证据,但确切的因果关系仍有待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