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康普茶:一种功能性饮料及其各方面

时间:2025年5月25日
来源:Current Nutrition Reports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探讨了康普茶(Kombucha)作为功能性饮料的历史、生产工艺、生物活性成分(如多酚、有机酸、益生菌)及其健康效应(抗氧化、抗菌、抗肿瘤、降血糖等)。文章强调其通过传统发酵(SCOBY共生菌群)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价值,并指出标准化研究的必要性以解决现有文献中的争议性结论。推荐关注其在代谢性疾病和肠道健康中的潜在应用。

广告
   X   

康普茶:一种复杂发酵饮料

康普茶是一种起源于东亚的发酵茶饮,由甜茶与细菌酵母共生菌群(SCOBY)发酵制成,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20年的中国。其发酵过程通常持续14天,将糖转化为乙醇和乙酸,形成独特风味。核心菌群包括醋酸杆菌(Acetobacter)、酵母菌(Saccharomyces)等,发酵pH需控制在4.2以下以确保安全性。

生物活性成分

多酚: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释放结合态多酚,如β-葡萄糖苷酶水解糖苷键,提升抗氧化活性。绿茶叶底比红茶表现出更高的多酚含量。
有机酸:乙酸(11.15 g/L)、葡萄糖酸(70.11 g/L)等赋予酸味并抑制病原菌(如大肠杆菌O157:H7)。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25-151 mg/L)和B族维生素(B12达0.84 mg/mL)含量受发酵时间和茶底类型影响显著。
乙醇:含量常超0.5%(w/w),引发是否归类为酒精饮料的争议。

健康效应

抗氧化:多酚和葡萄糖醛酸中和自由基,7天发酵时活性达峰值(93.8%),但过长发酵可能导致有机酸积累降低功效。
抗菌:pH<4.2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乙酸是关键活性成分。
抗肿瘤:协同化疗药物多柔比星增强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毒性,但机制尚需临床验证。
降血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加短链脂肪酸生产者)改善小鼠糖尿病模型血糖水平。
心血管: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但个案报道提示过量饮用可能引发心肌梗死。

局限与展望

现有研究多为体外或动物实验,且因茶底、菌群和发酵条件差异导致结果不一致。未来需标准化生产流程,并探索添加维生素或菊粉(inulin)等定制化配方以拓展应用场景。

(注:全文严格基于原文数据,未扩展非原文结论)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