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胆管癌(CCA)代谢调控机制不明的难题,通过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血清/组织胆汁酸(BA)、短链脂肪酸(SCFA)及肝氧固醇水平,结合转录组与微生物组数据,揭示原发性结合型BA显著升高、GLYAT/BAAT基因下调等特征,发现BA与CA19-9的强相关性,为CCA诊断和靶向肠道-肝脏轴治疗提供新思路。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 CCA)作为高度致命的恶性肿瘤,治疗选择有限且发病机制复杂。近年研究发现,胆汁酸(Bile Acids, BAs)代谢紊乱与CCA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肠道-肝脏轴在其中的调控机制仍是未解之谜。这项由Mayo Clinic团队发表在《JHEP Reports》的研究,通过多组学联用揭示了CCA中BA与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的失调规律及其临床价值。
研究人员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定量分析了来自良性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肝内胆管癌(iCCA)和肝外胆管癌(eCCA)患者的血清和组织样本中43种BAs、7种SCFAs及18种氧固醇。结合TCGA/GEO数据库的转录组分析和既往微生物组数据,系统探索了代谢物-基因-菌群的交互网络。
患者特征
队列分析显示,90%以上为白人患者。eCCA手术患者BMI显著低于iCCA组(p=0.018),且80% PSC患者长期接受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梗阻性黄疸(64.1%)和胆管支架置入(82.1%)在eCCA中更为常见。
血清BA特征
研究发现CCA患者血清中结合型BA(尤其是牛磺酸结合型)显著升高:原发性结合BA在iCCA和eCCA组分别较FNH增加4147 nmol/L和6622 nmol/L(p<0.0001),牛磺酸/甘氨酸结合比升高0.22-0.35(p<0.01)。相反,次级非结合BA和BA前体C4水平显著降低。值得注意的是,PSC患者原发性结合BA水平较其他组高52866 nmol/L(p<0.0001)。
组织BA差异
eCCA患者的非肿瘤肝组织中,原发性结合BA水平比iCCA高118.4 nmol/g(p=0.0008)。eCCA肿瘤组织中24S-羟基胆固醇(24SHC)和链甾醇(DESM)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而7α-羟基胆固醇(7aHC)等氧化固醇降低。
转录组机制
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显示,PSC和iCCA患者肝脏中BA生物合成、甘氨酸代谢通路显著下调(p<0.001),而酰基转移酶活性上调。关键基因GLYAT(甘氨酸结合相关)和BAAT(牛磺酸/甘氨酸结合酶)在CCA中表达显著降低(p<0.0001),与血清牛磺酸结合BA升高现象相符。
SCFA调控网络
血清中乙酸水平在CCA患者中降低1695-1871 ng/ml(p<0.0001),而丁酸、异丁酸等显著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iCCA患者丁酸水平与结合型BA呈正相关(r=0.45,p<0.05),提示肠道菌群通过SCFAs参与BA代谢调控。
微生物组特征
功能预测显示,参与BA 7α/β-脱羟基化的"bai基因"通路富集。普雷沃菌(Parabacteroides)等BA代谢相关菌群在PSC相关CCA中发生特异性改变,与临床观察到的次级BA减少现象相呼应。
临床相关性
最具突破性的发现是血清结合型BA与肿瘤标志物CA19-9的强相关性:在非PSC-eCCA患者中,总结合BA与CA19-9的相关系数达0.468(p=0.012),牛磺酸结合初级BA达0.444(p=0.018),提示其作为诊断标志物的潜力。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CCA中BA-SCFA-微生物组的代谢网络特征:1)原发性结合BA(特别是牛磺酸结合型)的积累与GLYAT/BAAT基因下调相关;2)氧化固醇代谢紊乱反映BA合成障碍;3)肠道菌群通过调节SCFAs影响BA去结合化。这些发现不仅为CCA早期诊断提供了新型生物标志物谱,更揭示了通过调控肠道-肝脏轴(如靶向BAAT基因或补充特定益生菌)治疗CCA的可能性。未来研究需在更大规模队列中验证这些代谢物的临床转化价值,并探索其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