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喜马拉雅西段Uttarkashi地区哺乳动物多样性数据匮乏的问题,通过系统布设134台相机陷阱(6260个陷阱夜),首次全面评估了该地区27种哺乳动物的多样性(Shannon H=1.77)、活动节律(Kernel密度估计)及栖息地偏好(GLM模型)。发现东部区域多样性显著低于中西部,6个优势种与人类活动存在高时间重叠,其中吠鹿偏好近人区域而避免针叶林,为这一生态脆弱区的保护规划提供了关键基线数据。
喜马拉雅山脉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其哺乳动物群落正面临基础设施扩张、气候变化和非法盗猎的多重威胁。然而,由于地形复杂性和调查难度,该地区尤其是非保护区的物种分布数据严重缺失。印度西喜马拉雅的Uttarkashi地区作为恒河与亚穆纳河的发源地,生态地位特殊却研究薄弱,此前仅有的哺乳动物调查局限于保护区内局部区域。这种数据缺口严重阻碍了针对雪豹、克什米尔麝香鹿等濒危物种的有效保护策略制定。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来自印度野生动物研究所的Hemant Singh团队在《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发表了首项覆盖Uttarkashi全境的系统性研究。研究采用相机陷阱网格法(134台设备,6260陷阱夜)结合传统痕迹调查,通过Shannon多样性指数、Kernel密度估计和广义线性模型(GLM)等分析方法,揭示了该地区哺乳动物群落的分布格局与人为干扰响应机制。
关键方法
研究团队在保护区和非保护区设置相机陷阱网格,记录27种哺乳动物的独立捕获事件(30分钟间隔标准)。通过物种累积曲线评估采样完整性,采用Shannon指数(H)和Simpson指数(D)量化区域差异,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分析6个优势种的昼夜活动节律,并建立GLM模型解析海拔、森林类型(如混交落叶林Mix Deciduous Forest)等8个环境变量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研究结果
多样性指数与相对丰度
全境记录到5目13科27种哺乳动物,中央区域多样性最高(H=1.65),东部最低(H=0.51)。吠鹿(Muntiacus muntjak)相对丰度最高(RAI=4.14),而喜马拉雅斑羚(Himalayan goral)等物种呈现显著区域特异性分布。
活动模式与人为干扰
Kernel密度分析显示,6个优势种中吠鹿、赤狐(Red fox)与人类活动时间重叠度高达72%。值得注意的是,常见豹(Common leopard)表现出与人类活动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反映其对边缘栖息地的适应性。
栖息地关联
GLM模型揭示:吠鹿回避针叶林(β=-1.2)但趋向人类住区(β=0.8);喜马拉雅鬣羚(Himalayan serow)偏好混交落叶林(β=1.4)和混交常绿林;斑羚回避高海拔区域(β=-0.9);而赤狐显著选择针叶林(β=1.1)但回避水体。
讨论与意义
该研究首次证实Uttarkashi中部区域作为哺乳多样性热点的重要性,东部区域的低多样性可能与密集的人为干扰相关。吠鹿等物种对人类活动的适应性提示部分野生动物可能已在行为生态层面实现与人类的共存。研究建立的GLM模型参数为区域保护规划提供了量化依据,例如混交落叶林的保护应优先于针叶林。
论文的创新性在于突破传统保护区研究局限,通过全境尺度数据揭示了哺乳动物对异质性生境的差异化利用模式。这些发现不仅为喜马拉雅西段的保护行动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方法论框架(相机陷阱网格+GLM建模)也可推广至其他山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特别是对豹等大型食肉动物与人类活动正相关的发现,挑战了传统"人兽冲突"认知,为探索人兽共存机制开辟了新视角。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