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6 生物合成与补救途径的协同调控:高效吡哆醇生产的突破性策略

时间:2025年6月18日
来源:Process Biochemistry

编辑推荐:

为解决化学法合成吡哆醇盐酸盐(PN-HCl)的毒性及高成本问题,研究人员通过调控维生素B6 的从头合成(de novo)与补救途径(salvage pathway)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两步法生产体系。工程化大肠杆菌(E. coli)通过干扰PLP(吡哆醛磷酸酯)代谢关键酶基因,实现1406 mg/L PLP产量,再经膜锚定磷酸酶YbhA和吡哆醛还原酶PdxI转化,最终获得2296 mg/L PN-HCl(摇瓶培养),为维生素B6 的绿色生物制造提供了新范式。

广告
   X   

维生素B6
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辅因子,其商业化形式吡哆醇盐酸盐(PN-HCl)长期依赖化学合成,存在原料毒性高、环境污染大等问题。尽管微生物合成途径(如DXP依赖与非依赖途径)已被发现,但PLP中间体的细胞毒性、代谢通路间调控机制不明,导致工程菌株产量难以突破。针对这一瓶颈,中国的研究团队在《Process Biochemistry》发表研究,通过解耦维生素B6
的合成与转化步骤,首次实现克级PN-HCl的生物合成。

研究采用平行途径工程策略,关键方法包括:1)构建重组质粒过表达不同来源的PdxST(PLP合成酶);2)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竞争途径基因;3)引入膜锚定磷酸酶YbhA和还原酶PdxI实现PLP高效转化;4)通过摇瓶培养优化产率。实验菌株以大肠杆菌W3110为底盘,所有基因操作均通过PCR和质粒转化完成。

研究结果

  1. Plasmids and construction of bacterial strains
    通过pCDF-Trc载体引入Bacillus subtilis和E. coli的pdxST基因,发现E. coli来源的PdxS1
    T1
    组合(PLPW1–01菌株)PLP产量最高,达1406 mg/L,证实基因来源对途径效率的关键影响。

  2. Parallel pathway engineering for vitamin B6
    production

    过表达glpX(果糖-1,6-二磷酸酶)和zwF(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显著提升前体供应,结合DXP非依赖途径,使PLP产量较基础菌株提升8.3倍。

  3. Conclusion
    两阶段生产策略有效规避PLP毒性:第一阶段干扰补救途径(如抑制PLP水解酶)积累PLP;第二阶段通过YbhA-PdxI模块将PLP转化为PN,最终产量达2296 mg/L,摩尔转化率0.29 mol/mol,为目前报道的最高摇瓶水平。

意义与讨论
该研究首次揭示维生素B6
两条合成途径与补救途径的互作机制,提出“代谢解耦”新思路:通过时空分离PLP合成与转化,突破毒性限制。YbhA的膜定位设计避免胞内磷酸酶对其它代谢物的干扰,而PdxI的还原作用确保PN高效积累。研究为复杂维生素的模块化生物合成提供了范例,其策略可拓展至其他辅因子生产。未来需进一步解析PLP的跨膜转运机制,以优化全细胞催化效率。

(注:所有数据及结论均源自原文,未添加外部引用;专业术语如DXP(1-脱氧-D-木酮糖-5-磷酸)、PLP(吡哆醛-5'-磷酸)等首次出现时已标注英文全称。)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