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益生菌在胃肠环境中的低存活率问题,研究人员采用海藻酸钠-纳米木薯淀粉复合壳聚糖双包封技术,结合冻干保护剂优化,显著提升了植物乳杆菌ZFM4在模拟消化条件(唾液存活率提升6.66%,胃液56.88%,胰液59.89%)及储存稳定性(冻干存活率84.71%),为益生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肠道菌群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益生菌如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因其调节肠道微生态、缓解炎症等功效备受关注。然而,这类菌种普遍存在“致命弱点”——在强酸胃液、胆盐环境及高温加工储存条件下存活率极低,导致口服后无法有效定植肠道。以从泡菜中分离的明星菌株ZFM4为例,虽证实其能显著增加有益菌Bifidobacterium丰度并促进短链脂肪酸(SCFAs)产生,但胃酸耐受性差(pH 3.0下存活率<40%)严重制约其应用。如何突破这一“胃肠屏障”,成为益生菌产品开发的卡脖子难题。
针对这一挑战,中国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双包封+冻干保护”协同策略。通过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与纳米木薯淀粉(nano-tapioca starch)构建首层防护,再以壳聚糖(chitosan)包裹形成第二道防线,结合冻干保护剂优化,显著提升ZFM4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相关成果发表于食品科学权威期刊《LWT》,为益生菌制剂工业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关键技术方法
研究采用锐孔造粒法(sharp-hole granulation)制备单层及双层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壁材配比(海藻酸钠1.52%、纳米木薯淀粉0.83%);以0.9%壳聚糖溶液进行二次包覆;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冻干保护剂最佳组合(5%海藻糖+3%脱脂乳粉+2%山梨醇+3%甘露醇)。通过模拟消化模型(唾液pH 7.0、胃液pH 3.0、胰液含0.2%胆盐)评估胃肠耐受性,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和热重分析(TGA)表征微胶囊结构稳定性。
研究结果
3.1 壁材生物相容性验证
海藻酸钠(1-3%)与纳米木薯淀粉对ZFM4生长无毒性,活菌数保持9.52-9.82 log CFU/mL(P>0.05),奠定包封材料安全性基础。
3.2 包封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确定最佳单层包封条件:海藻酸钠1.52%、纳米木薯淀粉0.83%、壁菌比3.54:1,活菌数达6.61×109 CFU/g,包封率88.12%。添加0.9%壳聚糖双层包覆后,活菌数提升33.7%至8.84×109 CFU/g,包封率达93.10%。
3.3 冻干保护剂增效
复合保护剂使冻干存活率提升至84.71%,显著减少冰晶损伤。电镜显示冻干后微胶囊呈不规则球形,表面褶皱但结构完整。
3.4 胃肠耐受性突破
双层微胶囊在模拟胃液(pH 3.0)2小时存活率达90.10%,较游离菌提升56.88%;在含胆盐胰液中存活率88.11%,提升59.89%。肠液缓释实验显示双层胶囊60分钟完全释放,活菌释放量高于单层。
3.5 稳定性全面提升
55°C热处理30分钟后,双层包封菌存活率72.12%(游离菌仅12.52%);-20°C储存42天后活菌数保持9.38 log CFU/g,满足益生菌产品最低有效剂量(106-109 CFU/g)要求。
结论与意义
该研究通过材料学与微生物学交叉创新,首次将纳米木薯淀粉引入益生菌包封体系,结合壳聚糖的酸缓冲特性,构建了“物理屏障+化学保护”双机制。其重要意义在于:
未来需优化大规模生产成本,并开展动物实验验证肠道定植效果。该技术有望推动益生菌从“概念添加”迈向“精准递送”的新阶段。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