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小农户渔业生产碎片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可持续治理难题,研究人员基于社会实践理论(Social Practice Theory)分析印尼eFishery数字平台案例,揭示数据对象(如FCR1)如何通过feed conversion ratio等指标连接养殖、信贷、销售等环节,形成平台化治理新范式,为全球南方的数字农业治理提供实证参考。
在全球粮食系统快速数字化的背景下,小农户主导的水产养殖业面临严峻挑战。印尼作为全球重要水产养殖国,其分散的生产模式导致信息传递存在"黑箱效应",传统可持续治理方案难以落地。FAO数据显示,全球仅3.5%的水产养殖获得可持续认证,反映出小农户在资源获取、市场对接等方面的系统性困境。数字平台被视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潜在方案,但现有研究多聚焦技术应用效果,缺乏对平台如何重构生产实践的机制性分析。
研究人员以印尼eFishery平台为典型案例,采用社会实践理论框架,通过31组深度访谈(涵盖渔民、供应商、平台开发人员等),结合实地观察法,追踪自动化投喂机、移动应用等数字技术如何将养殖实践转化为数据对象。研究特别关注"投饵转化率"(FCR)这一关键指标的产生过程及其对生产链的重新配置作用。
数据化养殖实践
通过引入联网投喂机,传统养殖的时空节奏被重构:投喂频次标准化为设备预设程序,养殖周期从传统模式压缩至3个月。设备要求配套电力/网络基础设施,并强制使用特定规格饲料,推动生产流程标准化。智能手机应用界面采用当地方言图标,体现技术本地化适配。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化过程存在双向调适——渔民可手动关闭雨天投喂功能,保留传统经验判断空间。
平台生态中的实践连接
FCR数据对象成为连接多环节的枢纽:信贷审批以历史FCR为风险评估依据,但额度仅限平台内购料;数字集市展示FCR数据影响买家出价策略,如某买家坦言根据FCR计算成本加成报价。这种连接依赖持续"数据维护"——渔民需定期同步数据,区域技术员实地校准收获预期,形成线上线下交织的校准网络。
平台集体的杠杆效应
区域中心仪表盘聚合数据后产生新治理维度:通过预测区域产量协调冷链仓储,开发"摩托鱼贩"等新型分销渠道。ASC等可持续认证组织开始关注平台数据,投资者提议将FCR转化为可持续风险评分。有渔民期望平台能聚合需求反向影响饲料质量标准,暗示数据聚合可能催生新型利益代表机制。
该研究首次揭示数字平台通过四种"劳动"实现治理:数据化(重构实践要素)、同步化(维持数据流动)、校准化(本地适配)和聚合化(创造规模效应)。这种"平台化治理"不同于传统认证体系,其核心在于数据对象(如FCR)的流动性——既嵌入具体实践,又可被多方重新语境化解读。研究为理解全球南方数字农业中的权力重构提供新视角,提示政策制定者需关注平台数据治理权分配,避免商业逻辑主导可持续发展议程。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Rural Studies》,对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包容性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生物通 版权所有